要在亞馬遜生存,關鍵不只是懂行銷、會投廣告,更在於避開那些看似不起眼、卻足以讓品牌崩盤的錯誤。TransBiz 以十年輔導超過四百家廠商、助多個品牌營收破億的經驗,RBAY 為大家總結出新手賣家最常犯的十個錯誤。
一、選錯產品類別:錯的開始,最難挽回
選品是每一個亞馬遜賣家的第一課,也是最容易走錯的一步。
許多人在挑選產品時,最常犯的錯誤就是「追熱門」。他們打開關鍵字工具,看到高搜尋量、高銷售的品項,就以為那是捷徑。
事實卻完全相反。
當你搜尋「Can Opener(開罐器)」時,會發現頁面上都是評論破千、甚至破萬的商品。這些老牌賣家經營了十年、擁有龐大的廣告預算與倉儲體系。新進者即使能找到更便宜的工廠,也會被平台抽成、倉儲費用與廣告支出吞噬利潤。
更糟的是,有些產品屬於「短期熱潮」或「極端季節性」。像幾年前爆紅的「指尖陀螺」,在短時間內讓人蜂擁而上,但一年不到熱潮消退,無數賣家手上剩滿倉庫的庫存。又例如聖誕裝飾品或滑雪配件,旺季大賣、淡季滯銷,一旦資金週轉不靈,就會成為品牌壓力。
選錯產品類別,就等於從錯的起點開始奔跑。
真正適合長期經營的品類,應該具備穩定需求、可塑造差異化的空間,並能與品牌定位形成一致的敘事。選品不是選「當紅」,而是選「能持續講故事」、你有熱情的產品。
延伸閱讀:亞馬遜賣家要成功,50% 的成敗在選品!18 條準則,不藏私分享!
二、未做市場驗證:創意不能取代需求
第二個常見錯誤,是新手在推出創新產品前,未經市場驗證。
許多人憑直覺或個人喜好決定方向,結果投入成本後才發現「沒人想買」。
給大家舉兩個案例作為參考。
第一個例子,是一位賣家設計了一款「鳳梨造型吊燈」。他深信這樣的造型會受到全球消費者喜愛,因為「我的小孩看了就很喜歡」。於是他花錢開模、生產三百多個吊燈,信心滿滿地上架亞馬遜。結果市場反應極為冷淡,點擊率和轉化率都慘不忍睹。
第二個例子是一款「軟吊燈」。設計者出於安全考量,認為傳統吊燈若掉下來會砸傷人,於是發明了可彎曲、不會撞傷的吊燈。概念看似貼心,但實際上市場並沒有這樣的需求。對消費者而言,「吊燈會砸到人」根本不是購買決策的痛點。
這兩個故事,都清楚揭示了「憑直覺開發產品」的風險。市場從不獎勵創意,而是獎勵「能解決問題」的創意。
那麼,該怎麼做市場驗證?
- 從數據找靈感。 先觀察競品的評論,找出消費者反覆提到的問題。這些抱怨往往就是產品創新的方向。
- 使用分析工具。 現在你可以透過 TransBiz 設計的 JTBD(Jobs To Be Done)AI 免費分析工具,只需輸入競品連結,就能獲得消費者需求報告,快速了解市場痛點。
- 模擬測試市場。 在投入大量生產前,可以透過群眾投票平台(如 PickFu)比較不同設計、價格或文案,直接讓目標客群選出他們願意購買的版本。
市場驗證的目的是降低不確定性。你要的不是創意被稱讚,而是產品被購買。
三、資金規劃不足
資金規劃,是許多新手賣家最容易忽略的致命點。從傳統貿易轉型到亞馬遜電商,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現金回流速度」。
做亞馬遜上,商品必須先送入亞馬遜平台倉庫 FBA,銷售後再由系統每兩週撥款一次。除此之外,平台會保留部分金額以防退貨或糾紛,與傳統 B2B 外貿生意貨到港後即銀貨兩訖,相較之下,現金回收周期較長。
而有很多賣家也沒算好整體的資金規劃,在初期投入研發、品牌打造、廣告、第一批補貨後,就出現了金流斷層。產品儘管賣得不錯,但帳上卻沒錢運營下一批,這就非常可惜了!
穩健的資金規劃應涵蓋:
- 預留三至六個月的現金緩衝期;
- 預測各階段的支出比例, 包括倉儲、廣告、物流與人事;
- 設立安全現金門檻, 一旦低於就得趕緊調整策略。
四、忽視商標與品牌註冊
許多新手為了加快速度,選擇不註冊商標、不申請品牌註冊,先上架再說。但這樣的「省時」往往成為後期最大的風險。
沒有品牌註冊,就無法使用亞馬遜的品牌專屬功能,例如 A+ 內容、品牌廣告、影片展示等;同時,也失去了防止他人「跟賣」的保護力。更嚴重的是,若品牌未被註冊,其他人隨時可以搶先申請,甚至要求你下架商品。
品牌註冊不只是防守,更是攻守兼備的起點。它讓品牌能夠被正式認可,並建立消費者的信任基礎。與其事後補救,不如在起步階段就打好基礎。
延伸閱讀:從熱賣商品韓國小豬泥炭面膜,看Amazon的賣家跟賣和黃金購物車Buy Box
五、商品頁優化不足
商品頁是你給亞馬遜上的消費者的第一印象,也是決定轉化的關鍵環節。
許多賣家願意花數十萬製造、研發產品,卻只願花幾百元隨意做圖、打造產品頁面,或找朋友「幫忙設計一下」。
結果是:設計不一致、圖片缺乏重點、不吸睛、文案描述不到位。
品牌的信任始於第一印象。消費者在三秒內就決定是否點擊「加入購物車」,商品頁就是你品牌故事的封面。
如果你都在產品下了那麼多工夫,那麼裝潢的門面肯定也不能太差,畢竟那是體現品牌「價值」之處。
試想你開了一間新的餐廳、菜色很好,但是裝潢有點糟,價格有點高,那肯定只有「有緣客」才會上門,對吧?
不想花大錢,等投了廣告後才發現轉換率不佳,但能快速獲取市場反饋的方法,就是透過剛剛前面說的 PickFu 工具。你可以先測試產品的主圖與其他的情境照,將你的產品與其他鏡品的圖片比較下,看看消費者會選擇誰,就可以知道你的產品頁設計是否達可以上線(PK 掉目標競品)。
六、誤解總成本與定價
許多新手在制定產品價格時,只考慮「成本加利潤」,卻忽略了亞馬遜的多層費用。
除了平台抽成(約 15%)、物流與倉儲費外,還有 PPC 廣告支出、退貨費用與活動折扣等。這些項目若沒算進去,帳面利潤往往只是幻覺。
定價不僅是財務問題,更是品牌策略的延伸。
過低的價格會讓消費者懷疑品質,過高則削弱競爭力。
理想的做法是透過完整成本模型,找出「心理價格區間」——既能維持合理利潤,又能傳達品牌價值。
延伸閱讀:產品定價學:太貴沒人買,太便宜又沒利潤!用 PSM 模型找到價格甜蜜點
七、庫存管理不當
在亞馬遜上,庫存不只是物流問題,更直接影響曝光與排名。
若產品斷貨,系統會自動降低排名;即使補貨後重新上架,也要花上數週甚至數月才能恢復曝光,甚至要「很努力」才能恢復既有水準。
但是,庫存過多同樣危險。因為亞馬遜倉儲費用高昂,若滯銷也會有長期倉儲費,甚至影響新品上架的庫容。
庫存太少不好,太多也不行,有效的庫存管理,應該結合銷售預測、供應鏈週期與安全庫存線,建立彈性補貨機制。
八、缺乏產品發布策略:錯過「新品蜜月期」
在亞馬遜上,每一款新產品上架後,系統都會給予一段短暫的「蜜月期」(Honeymoon Period)。
這段時間約持續 30 至 45 天,亞馬遜會在演算法中對新品給予額外曝光,以觀察它的市場反應——銷售速度、轉化率、評價累積數量與星級表現都會被納入早期評估。
這是一個品牌能「快速起飛」的黃金階段,但也是一個許多新手會錯過的關鍵時刻。
最典型的錯誤,是在新品上架時毫無計畫:商品頁草草完成,沒有預熱宣傳、沒有廣告啟動,也沒有安排初期評價機制。
結果,商品雖然上架,但沒有流量、沒有轉化,亞馬遜系統很快判定它「缺乏市場競爭力」,曝光量被自動下調。從此之後,即便再投廣告,也需要付出數倍成本才能將排名推進。
反觀一些成功的品牌,則懂得把「發布期」當成一次正式的行銷專案。
例如,有品牌在新品上架前的三週,就開始在社群預熱,發布設計過程與產品細節影片,讓目標客群提前產生期待。上架首日同時啟動 PPC 廣告與折扣活動,吸引第一波自然流量。接著透過品牌郵件邀請早期用戶留下真實評價,穩定拉高轉化率。
結果是,該商品在第一個月內累積了穩定銷售節奏與高評分,亞馬遜演算法因此持續推送曝光,形成正向循環。
這樣的對比充分顯示:
新品的成敗,不是只由產品本身決定,「發布策略」也同樣重要。
一個完整的產品發布流程,至少包含四個階段:
- 預熱階段(Before Launch):利用社群、電子報或品牌官網,提前曝光產品亮點與故事,為上架鋪陳期待。
- 啟動階段(Launch):同步開啟 PPC 廣告與促銷活動,確保有足夠的初始流量與轉化信號。
- 評價階段(Review Build-up):鼓勵早期顧客留下真實評論,建立社會信任。
- 維穩階段(Stabilization):在前 45 天內密切追蹤廣告投報、補貨與排名變化,維持穩定表現。
有些品牌甚至會在產品發布的每個階段設定明確 KPI——如 7 天內達成 50 筆銷售、15 筆五星評價、PPC ACOS 控制在 50% 以下。這些數據雖只是暫時指標,卻能幫助品牌在「蜜月期」建立演算法信任。
缺乏發布策略的新品,就像沒有人介紹的新演員;有策略的發布,則像一場精心策劃的首映。
延伸閱讀:新品上架把握亞馬遜「蜜月期」,放行銷大絕衝刺業績!
九、品牌缺乏差異化:通用商品的盡頭是透明
當市場被相似商品填滿時,唯一能留下印象的,是品牌個性。
許多賣家認為只要產品好就夠,但在亞馬遜這樣的市場裡,「好」只是入場券,「不同」才是壁壘。
例如,一款名為「Rest」的涼感被品牌,沒有複雜設計,卻以簡潔的名稱與明確訴求打動消費者——買它,因為它代表「休息」。這種語言上的精準定位,比任何技術規格都更有說服力。
而品牌的差異化不僅體現在產品,更在於理念與故事。
當消費者能清楚說出「為什麼選你」,品牌就具備了長期存在的基礎。
延伸閱讀:擺脫低價競爭:高價品牌的生存法則與策略
十、違反平台規範:僥倖是最昂貴的成本
最後一個錯誤,也是最具毀滅性的——違反亞馬遜規範。
許多賣家試圖以購買評論、操控排名、收集用戶資料等手段加速成長,結果帳號被封、資金凍結、品牌歸零。
亞馬遜對違規行為的監管愈發嚴格,任何短期取巧的行為,最終都會成為品牌的致命傷。
長期經營的唯一方法,就是合規與誠信。
結語:成功品牌的起點,是理解哪些雷別踩!
亞馬遜的成功沒有捷徑。
真正能走遠的品牌,從來不是靠爆品或幸運,而是靠對市場與消費者的深刻理解。
真正的智慧不只是避免錯誤,而是理解這些錯誤背後的「品牌邏輯」——
- 市場洞察的重要性(選品與驗證)
- 經營節奏與現金流的掌控
- 視覺呈現與消費者心理的連結
- 品牌故事與差異化的塑造
- 熟悉平台規範與演算法的成長飛輪
電商競爭愈來愈激烈,但規律始終不變:
成功不是少犯錯,而是每一次錯誤之後,都能更快修正。希望這十大錯誤能夠幫助你在開始亞馬遜跨境品牌事業之前,少踩雷!
時間軸
00:55 1. 選錯產品類別
01:26 從競爭環境看起
02:56 短期熱潮 / 極端季節性
03:40 2. 未做市場驗證
04:54 如何做市場驗證?
05:33 JTBD AI 分析工具免費用
07:14 3. 資金規劃嚴重不足
09:03 4. 未註冊商標 & 品牌註冊
10:14 5. 商品頁面優化不足就開賣
12:32 6. 誤解總成本和定價
13:48 7. 庫存管理不佳
15:41 8. 缺乏產品發布策略
17:16 工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