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時代,許多人懷著財富自由的夢想投入亞馬遜賣家的行列,但真正能從紅海中突圍,努力不懈、堅持到最後,建立起具有競爭力品牌的賣家,卻寥寥無幾。
今天要分享的故事主角 Walter ,是一位放棄年薪 200 多萬穩定工作的資訊工程師。他用九年時間摸索電商經營之道,過程中可說是大起大落,從月營收不到千元美金的掙扎賣家,到現在一蛻變為單品月營收近 5 萬美金的品牌創辦人。
他的經歷不僅展現了個人電商創業者的真實面貌,更揭示了從價差套利到品牌思維、從盲目模仿到系統化經營的必經之路。這是一段關於專注、堅持與突破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如何將興趣轉化為事業、並在挫折中不斷重生的啟示。
放棄高薪的創業衝動:機遇與挑戰並存
Walter 的亞馬遜之路始於六、七年前的一次日本滑雪之旅。
當時他仍是一名資訊工程師,從工程師一路晉升到部門經理,擁有穩定的高收入。然而,長期的加班文化和無窮無盡的會議讓他心生倦意,內心一直懷著「創立自己事業」的夢想。
轉機出現在那次滑雪旅行中。
同行的朋友在纜車上拿出手機,興奮地告訴 Walter :「我今天達標了,賺了 1000 美金!」這個場景深深震撼了 Walter ──
朋友一邊在滑雪享受生活,一邊還有被動收入持續進帳。回台灣後, Walter 立即「拜師學藝」,開始學習亞馬遜銷售的各個環節,從金流、物流到產品選擇,一切從零開始。
不過,當時的亞馬遜環境與現在截然不同。
那個年代允許個人身份申請賣家帳號(2025 年八月下旬,亞馬遜也開放台灣賣家可以以個人身份,在亞馬遜上開立賣家帳號),而台灣的賣家主要都還活躍在露天、 PChome 等本土平台,甚至連蝦皮都還沒有興起,身邊幾乎找不到其他從事亞馬遜電商事業的同行。
賣貨郎:價差套利的選品,到亞馬遜政策變化
早期的 Walter 屬於典型的「選品型賣家」,運營邏輯非常直接:觀察亞馬遜上銷量最好的產品,然後在淘寶或 1688 上找到相似商品,利用價差進行套利。
計算公式也簡單粗暴:進價 20 人民幣的產品,在美國就賣 20 美金,價差達到七倍之多。對美國消費者而言, 20 美金仍屬平價商品,這種模式在當時確實非常有效。
Walter 曾經涉足多個品類,從女用包包、長皮夾到太陽眼鏡,基本採用「跟賣」策略,通過價格戰搶奪市場份額。
然而,轉折點出現在大約三年前。亞馬遜開始強制要求每個賣家都必須申請品牌、註冊公司。 Walter 意識到,靠賺價差的時代即將結束,他必須認真思考要建立什麼樣的品牌,以及未來的產品應該在哪個品牌框架下發展。
延伸閱讀:
從熱賣商品韓國小豬泥炭面膜,看Amazon的賣家跟賣和黃金購物車Buy Box
意外的灰色地帶:警棍銷售的起落
面對政策變化, Walter 開始尋找新的機會。
一個偶然的發現改變了他的軌跡:某款警棍產品的銷量持續攀升,需求和搜索量都很大。秉持著原有的跟賣思維, Walter 決定進入這個市場。
有趣的是, Walter 當時正熱衷於潛水運動,他便將自己的潛水品牌「 Scuba Prime 」印在警棍產品上。這個決定現在看來頗為荒謬──潛水品牌賣警棍?但當時 Walter 的關注點完全在銷量和利潤上,並未深思品牌一致性的問題。
那時警棍業務確實帶來了不錯的成績。 Walter 也很快做到了每月 1 萬美金的營收,並維持了約半年時間。
然而,好景不長,他逐漸發現這個產品處於政策灰色地帶。
隨著競爭對手陸續被下架, Walter 意識到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暫時沒有被平台注意到,以及當時銷量還不夠大。但隨著業務增長, Walter 的產品也開始陸續被下架,整個商業模式再次歸零。
這次挫折讓 Walter 深刻反思:他需要重新尋找真正屬於自己品牌的產品方向,而不是繼續賺這種價差跟賣事業,在政策邊緣試探。
回歸本心:從熱情到專業的潛水品牌
經歷了警棍業務的起落, Walter 決定回歸自己的真正熱情──潛水。
他的潛水經歷始於六、七年前,起初是為了擴展旅行體驗。 Walter 意識到,如果只能在陸地上參觀古蹟、風景,那麼旅行的體驗就侷限在地球表面。而地球 72% 都是海洋,擁有潛水證照意味著可以探索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三年前, Walter 正式考取了潛水教練證照,開始投入更多時間鑽研潛水技術和教學。這個時間點與亞馬遜要求品牌化的政策變化完美重合,為 Walter 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 Scuba Prime 」品牌名稱的由來頗有意思。 Scuba 代表水肺潛水,而 Prime 的靈感來自 Costco 的牛肉分級── Prime 等級比 Choice 更高級。 Walter 希望將自己的產品打造成高品質的潛水品牌,這個定位將成為他後續所有決策的基礎。
早期的挫折與學習:庫存壓力與廣告困境
確定了品牌方向後, Walter 開始嘗試各種潛水相關產品,包括潛水刀、水下搖鈴、低單價潛水面鏡等。然而,銷售結果遠不如預期,他說,每月能賣 30 到 50 個就算不錯的成績了。
而這個階段的 Walter 也面臨多重挑戰。
首先,是庫存管理的壓力:進貨太多會拉長銷售週期,進貨太少又容易斷貨。更困難的是,這個品類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第四季倉儲費用會上升,導致在運營的時候,帶來一定的盈利壓力。
廣告投放則是另一個痛點。
Walter 嘗試使用 Helium 10 等工具進行競爭對手分析,挑選搜索量最高的關鍵詞投放,但效果並不理想。以 2023 年 7 、 8 、 9 三個月為例,他投入了 1500 美金的廣告費用,但營收只有 900 美金,等於虧損 600 美金。更令人困惑的是,冬天的廣告表現反而更好:投入 2100 美金廣告費,營收有 2400 美金。
但這種不穩定的表現讓 Walter 陷入困惑。他發現轉換率很差,退貨率也偏高,而且一旦停止廣告,銷量立即下滑。這種負循環讓他感到無力。
轉機:GSA 專業陪跑團隊的系統化指導
2023 年底, Walter 的業務幾乎陷入停滯,銷售基本歸零。
正當他考慮是否要放棄時,偶然看到了 RBAY 的一門免費線上講座課程。課程中提到的「現有賣家遇到困境、停滯不前,甚至都在賠錢」完全命中了 Walter 的痛點。
Walter 意識到自己並非缺乏基礎知識──他熟悉各種分析工具,也掌握了基本的廣告投放技巧──而是缺少系統性的方法論。
例如,他知道如何搜索關鍵詞和投放廣告,但不知道如何判斷廣告活動是否健康,什麼時候應該從自動廣告轉換到手動廣告,什麼時候可以添加影片素材等。甚至,以前也根本沒有在「優化」廣告,不過是反查競品的資料,依樣畫葫蘆而已。
在仔細研究 TransBiz 的服務、YouTube Podcast 的影片內容後, Walter 發現,在 YouTube 上免費分享的內容其實都很實用,不像一般的話術式宣傳。
無論是時事分析、產品分析,還是知名品牌案例研究,Walter 也認為在內容上展現了專業水準。最重要的是, GSA 的服務也可以針對「現有賣家」的優化需求,訂定客製化的策略,不像坊間大多數的課程是從零開始的小白教學,而這正是 Walter 需要的。
品牌重塑工程:從 Brand Key 到視覺設計
加入 GSA 陪跑計畫後, Walter 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重新審視自己的品牌。儘管他已經有了「 Scuba Prime 」這個品牌名稱和一些亞馬遜電商的經驗,但 GSA 團隊指出他從未進行過系統性的「消費族群分析」和「品牌定位」。
Brand Key 的制作過程對 Walter 而言是痛苦的。
作為一個有經驗的賣家,他一度懷疑:「我已經有品牌了,為什麼還要做這些?」
然而,隨著 Brand Key 的逐步完善, Walter 開始感受到這項工作的價值。
通過深入的消費者市場細分和品牌核心價值梳理,他對品牌的未來方向越來越清晰,消費者輪廓也逐漸浮現。當內心極度懷疑時, Walter 會主動約顧問一對一會議,而在會議裡,不談亞馬遜的銷售表現,而是針對目前內心的焦慮進行深度溝通,很像「類」心理諮商,並幫助他度過心理的困境。
完成 Brand Key 後, Walter 進入視覺設計階段。
他從 TransBiz 的外包資源名單中找到三位設計師,最終選擇了一位菲律賓設計師。這位設計師不僅了解美國消費者的視覺偏好,還能將 Brand Key 的核心理念轉化為具體的視覺元素,包括 Logo 設計、配色方案、字型選擇等。
新 Logo 的設計融合了海浪與蛙鏡元素,在筆畫處理上非常用心。與早期比較花俏、活潑的 Logo 相比,新設計更加穩重、專業,適合冒險精神的品牌定位。整個 VI (視覺識別)系統建立後,為後續的產品包裝、銷售頁面、 A+ 頁面等提供了統一的設計規範。


產品設計與包裝:環保理念與實用性的完美結合
儘管數據顯示,面鏡加呼吸管的組合產品市場更大,因為浮潛人群是深潛人群的 20 倍,但 Walter 作為水肺潛水愛好者,更傾向於不需要呼吸管的專業面鏡。
他笑稱,如果再重頭做一次,應該不會再執著只單賣潛水面鏡。
而因為有了清晰的品牌定位和視覺, Walter 也重新調整了他的產品。
首先,產品的材質即體現了品牌價值觀。
由於競爭對手普遍使用 PC 材質,雖然重量較輕但容易刮傷鏡面, Walter 選擇了強化玻璃材質,提供更好的抗刮性能。在成本方面,強化玻璃的成本明顯高於 PC 材質,但 Walter 認為品質差異能支撐更高的售價定位。
再來,包裝設計優化則是這次產品開發的另個亮點。
經過研究,大部分競爭對手以塑膠盒包裝面鏡。而他作為潛水教練的親身體驗,在海底經常看到塑膠垃圾對海洋環境的破壞,包括卡在珊瑚中的寶特瓶、漂浮的塑膠垃圾和吸管等。大多數的潛水愛好者,其實都不喜歡看到塑膠製品,因此,他也不希望自己的產品使用塑膠盒裝。
為了解決紙盒包裝可提供的保護性問題,同時避免塑膠袋來的污染, Walter 找到了一個替代性的收納方式——「網袋」。
這個網袋不僅能保護潛水面鏡,還具有多重實用功能:可以讓海水散透,避免設備發臭;可以壓縮收納,節省行李空間;甚至可以在深潛時用來收集海膽等海洋生物。
銷售表現:上架開賣 3 個月,突破 5 萬美金月營收
2024 年 5 月中下旬, Walter 的新產品正式上架。這次的開賣策略與之前截然不同,體現了系統化運營的威力。
首先是評論獲取策略。
Walter 深知評論對銷售的重要性,產品一到 FBA 倉庫,立即發送了 30 個 Vine Program 申請。這個決策非常關鍵,因為在過去的經營中, Walter 完全不知道 Vine Program 的存在,所有評論都依賴自然流量,這限制了產品的成長速度。
而 Vine Program 的效果立竿見影。
Walter 表示產品上架第一週就陸續收到評論回饋,銷量出現明顯增長。第一個月的銷量就超過了 Walter 過去單品的歷史最高峰。
定價策略同樣值得關注。
Walter 的新產品定價 39.99 美金,遠高於競爭對手的 10~15 美金。這個定價決策基於品牌定位和產品差異化,而非簡單的成本加成。更重要的是,隨著產品銷量穩定, Walter 在顧問建議下還逐步調漲價格,三個月內從 39.99 美金漲到 47.99 美金,增幅達到 8 美金。
銷售數據印證了品牌重新打造的策略成功。
開賣的第二個月,營收就達到 2.5 萬美金,第三個月正值 Prime Day 銷售旺季,當月營收達到 4.8 萬美金,遠超 Walter 最初 1 萬美金的目標。
而這個成績也意味著,Walter 有機會僅憑一個產品,實現年營收近 36 萬美金,無需原計劃的三個產品組合。
廣告策略:從盲目投放到精準優化、放大
GSA 陪跑為 Walter 帶來的最大幫助,除了品牌重新定位之外,就是廣告投放。
過去, Walter 表示自己的廣告策略非常粗放:選擇搜索量最高的關鍵詞,提高競價,然後就不再管理。
這種方式導致廣告費用高但轉換率低,也無從優化廣告表現來放大營收。
加入 GSA 陪跑後, Walter 掌握了系統化的廣告管理方法。
包括使用 Excel 自動化工具進行廣告管理,快速計算競價和調整版位,大幅減少了人工管理負擔。更重要的是, Walter 學會了如何監控廣告健康度,什麼時候從自動廣告轉為手動廣告,如何優化 ACoS 和 TACoS 等關鍵指標。
此外,廣告投入規模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過去 Walter 每月廣告費用控制在 1000-2000 美金,約合台幣 3~6 萬元,就覺得很多了。
但在新產品的 Prime Day 期間, Walter 的廣告費用也高達到 2 萬美金,約合台幣 60 萬元。
當聽到在 GSA 工作坊其他學員分享,他們廣告花費每月 1 萬美金時,Walter 也覺得不可思議。但想不到自己在隔月的廣告費,就花了 2 萬美金!
「由於每天都有監控廣告花費與營收的比例, ACoS 和 TACoS 都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
廣告費噴了 2 萬,但Walter 並沒有因此而擔心,這種心態轉變源於對 ROI 邏輯的深刻理解。
正如帶領 Walter 進入亞馬遜的前輩所說:「如果 10 塊錢投入,能帶來扣除成本後還賺 1 塊錢的營收,為什麼不投 100 塊去賺 10 塊錢?」
關鍵不是廣告投放金額的大小,而是投入產出比以及最後的盈餘!
亞馬遜個人賣家的時間管理:全職投入的必要性
Walter 的成功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但極其重要的因素:時間投入。
加入 GSA 陪跑計畫後, Walter 表示他每天投入 6-8 小時在亞馬遜業務上,其實比正常上班還要辛苦。
上午 2-3 小時主要用於參與線上諮詢會議。
Walter 說他幾乎每天都會參加顧問的諮詢會議,有時直接提問,有時旁聽其他賣家的問題。他發現旁聽同樣有價值,因為其他賣家的問題,也有可能是自己可能遇到的問題,這種學習方式能夠預防很多潛在錯誤。
而下午 2-3 小時,則用於消化上午的內容並執行具體任務,包括廣告優化、數據分析、供應商溝通等。
晚上則處理與設計師的溝通、文案準備等工作。這種高強度的時間投入在產品開發初期尤為明顯,因為需要同時推進多個環節的工作。
此外,Walter 也特別強調固定的一對一會議的價值。
他與顧問的時間剛好是在每週一,這可以協助他檢視前一週的成效,討論任務完成的情況,並制定下週的工作計劃。
這種機制確保了執行的連續性,避免了過去想到什麼、做什麼的隨意性,也才能讓他達成一開賣就熱銷的成長之路。
成功賣家的關鍵 3 要素:專注、堅持與突破
Walter 用三個詞總結自己成功的關鍵:專注、堅持、勇於突破。
專注體現在品牌一致性上。
經歷了從包包、太陽眼鏡到警棍的盲目嘗試後, Walter 最終回歸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潛水領域。他意識到,只有做自己喜歡、擅長或有優勢的產品,才能真心投入並長期經營。這種專注不僅體現在產品選擇上,更體現在品牌價值觀的一致性上。
堅持源於清晰的願景。
Walter 的創業動機非常具體:能夠在沙灘上帶著筆電工作,不受地點和時間限制。這個具體的畫面持續激勵著他度過各種困難時期。同時, Walter 將亞馬遜視為事業而非副業的心態,讓他能夠承受長期的投入和短期的虧損。
勇於突破體現在多個層面。
首先是商業模式的突破,從價差競爭轉向品牌經營;其次是定價策略的突破,敢於以 47.99 美金的價格在一眾 10-15 美金產品中競爭;最後是學習方式的突破,願意投資專業陪跑服務,而非依賴免費資源。
給亞馬遜新手賣家的 3 大建議
基於九年的經驗, Walter 給新手賣家提出了幾個關鍵建議。
首先是心態調整。
不要期待一夜成功,即使成功往往也是曇花一現。 Walter 的警棍業務就是典型例子,雖然短期內達到了月營收 1 萬美金,但由於產品本身處於政策灰色地帶,最終還是被迫停止。真正的成功,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系統的策略。
其次是時間預期管理。
很多新手期待 120 天就能看到成效,但實際情況往往需要 240 天甚至 360 天。品牌打造、產品設計、生產製造、上架銷售,每個環節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戰。而且第一個產品未必會成功,可能需要嘗試第二個、第三個產品才能找到市場契合點。
第三是風險承受能力。
亞馬遜經營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突發狀況,包括違規下架、惡意評論、一星差評等。這些都是必經的修煉,關鍵是要有心理準備,並從中學習避免重複錯誤。
最重要的建議是避免低價競爭
Walter 強調,永遠會有人比你的價格更低,低價競爭沒有底線。成功的關鍵是跳脫價格帶,找到願意為品質和體驗付費的消費者群體。 Walter 的產品在同品類中價格最高,但銷量與低價競爭對手相當,這說明美國市場並非純粹以價格為導向。
結語:從興趣到事業的完美轉化
Walter 的故事展現了電商創業的真實軌跡:不是一帆風順的成功故事,而是充滿挫折、調整和突破的學習過程。
從年薪 200 萬的穩定工作到月營收 5 萬美金的品牌創辦人, Walter 用九年時間證明了一個重要觀點:電商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找到爆款產品,而在於建立系統化的品牌運營能力。
這個轉變過程中最值得思考的是心智模式的轉換。
從選品思維到品牌思維,從價差套利到價值創造,從個人興趣到商業運營,每一個轉變都需要重新學習和深度實踐。
Walter 的經驗說明,成功的電商賣家需要的不僅是產品嗅覺和運營技巧,更需要長期視野和系統思維,以及堅持不懈的努力。
對於正在電商路上掙扎的賣家而言, Walter 的故事提供了寶貴的參考:選擇自己真正熱愛的領域,投入必要的時間和資源,建立系統化的運營能力,並且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品牌價值的積累。
正如 Walter 所說,電商不是一夜致富的捷徑,而是需要全心投入的事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在沙灘上帶著筆電工作的自由夢想。
你呢?
你想做亞馬遜跨境電商事業的初心是為什麼?不論你是既有賣家遇到了瓶頸,或是新手賣家想開始創立品牌事業,都歡迎你與我們預約免費諮詢,讓顧問帶你找到下一步前進的方向:馬上預約。
時間軸
0:06 放棄高薪 200 萬,勇闖亞馬遜跨境電商?
02:32 亞馬遜初探:從淘寶比價到跟賣的早期策略
04:17 結束賺價差的轉折點
04:51 警棍熱銷後遭下架的困境
06:25 重回熱情:潛水興趣催生品牌 Scuba Prime
08:21 潛水產品的初期嘗試
10:26 廣告失利:高花費低轉換的惡性循環
11:48 庫存兩難:多進怕倉儲費,少進怕斷貨
12:28 為何堅持了 5 年,仍未放棄亞馬遜電商
14:55 亞馬遜個人賣家的瓶頸:RBAY 影片的關鍵曙光
16:37 如何分辨真教學與賣課話術?
19:04 加入陪跑計畫的目標設定:千萬年營收
20:33 GSA 顧問陪跑過程中,做了哪些調整?
23:31 差異化包裝設計:從塑膠盒到設計紙盒+網袋
25:35 品牌故事與精神:為品牌加值
28:44 細節決勝負:潛水面鏡設計全面升級
31:00 從個人到品牌經營者的心態轉變
32:33 品牌升級與專業感來自一致性:VI
36:54 善用 Vine Program:快速累積評價、提升轉換率
38:30 GSA 對個人賣家的加分項
42:16 廣告管理的效率化
43:03 小額廣告投入到規模化的心理門檻
45:24 高價位策略:三個月漲 8 美金
48:14 如何養成學習節奏:每日旁聽、主動提問
50:21 五年藍圖:以品牌理念與價值為核心
51:13 擴張策略:善用工具自動化、優化流程
56:35 成功三關鍵:專注、堅持、勇於突破
59:20 加入 GSA 的抉擇:成本顧慮 vs. 成長加速
01:01:13 溫馨提醒:理性停損,賣不好就報廢
01:02:07 給既有賣家的建議
01:03:26 給賣家的建議 #1:別期待短暫爆紅與長期富有
01:03:58 給賣家的建議 #2:拉長前期準備
01:04:57 給賣家的建議 #3:別怕踩雷,要朝頂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