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拾創意?從觀察、連結,到思考練習

文章目錄

    文章導覽

    創意常被視為天賦,但它更像是一種被忽略的「能力」。

    在每個人幼年時期,創意本是自然展現的本能;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角色累積、任務堆疊,人們逐漸失去與生俱來的感知敏銳度。當我們開始感到自己不再「有創意」,往往是因為生活中的限制與習慣,關閉了創意的門。

    然而,創意不是靈感,也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一種可以透過練習累積的「連結能力」。

    這集《賣億不賣聲》,是 TransBiz 給 GSA 陪跑學員的經典課程內容,讓 Mic 幫助你重新「大開腦洞」,訓練你的「創意」肌肉記憶。


    轉大人的代價:好奇心與創意,去哪了?

    孩童面對世界時,本能地以「聯想」理解所有事物。看到一個物件便能自動擴散出其他可能性,這與智力無關,而是思維尚未被限制的自然狀態。

    然而當人成長後,隨著角色變多、責任變重,生活以任務作為中心軸,思維也逐漸出現「目標導向」的傾向。

    目標導向提高效率,但也讓大腦習慣只看到與任務相關的部分。這種視野逐漸收窄的過程,便是許多大人覺得自己「不再有創意」的來源——不是能力消失了,而是眼睛停止看見更多可能性。

    因此,創意訓練的第一步,不是技法,而是重新理解自己如何看世界。當大腦重新學習擴大視野,創意能力便開始回流。


    觀察力:創意的起點

    創意常被誤解為想像力,但更核心的是「觀察」。

    「觀看」是表層行為,而「觀察」是深入理解,並賦予意義。

    兩者之間的差距,決定了能否從日常生活中看見不同的連結。

    當我們看到懸崖時的第一反應是「危險」,而非「懸崖」;看到鐵軌時先感受到「不要靠近」;看到紅燈時第一反應是「停」。

    這表明大腦先建立的是「用法」、「感受」、「功能」,接著才是意義。

    創意不是讓大腦發散,而是讓大腦能更精準地把「意義」延伸到另一個點。

    所以,觀察不只是看形狀、看材質,而是理解「為什麼它被造成這個樣子」。例如一個日常物件的結構、用途、符號意義、可能的延伸空間,都可以成為創意來源。

    觀察得越深,能建立的連結越多;連結越多,創意自然越豐富。


    五個經典案例:在真實世界中突破連結的創意

    這些案例充分展現「連結」如何創造突破。每一個故事都是思維方式的具體體現,也讓人理解到:創意不是空想,而是從觀察到連結,再通往實際成果的過程。

    案例一:絲絨 × 鉤針=魔鬼氈的發明

    1941 年,一位瑞士工程師在野外狩獵後,發現牛蒡種子黏滿衣物與狗毛。

    這個現象本身並不起眼,但仔細觀察後,他發現種子表面有微型鉤狀結構,能牢牢抓住纖維。於是,他以「絲絨的柔軟」與「鉤針的勾附能力」為連結點,合成了一種新的扣合裝置——魔鬼氈(Velcro)。

    這項創新後來被 NASA 應用於太空服,使其廣泛普及至一般產品之中。

    魔鬼氈至今仍是穩定可靠的固定方式之一,其結構與原理幾乎不需改變。這個案例示範了觀察+連結如何使平凡現象轉化成具備高商業價值的產品。

    案例二:翡翠鳥喙 × 列車車頭=高速列車的安靜革命

    高速列車出隧道時常會產生巨大的音爆,造成周邊居民困擾。改善方式不僅需兼顧速度與穩定,還要處理空氣壓縮的物理特性。

    突破來自自然界的啟發:研究員觀察到翡翠鳥衝入水面捕魚時幾乎不激起水花。這種完美切水的形態若能被應用於列車車頭設計,使車頭得以如鳥喙般穿過空氣,將能有效降低噪音。同時也改善能耗並提升速度,讓高速列車在工程與體驗上都大幅進化。

    這是典型的仿生學案例,也顯示「自然界就是創意資料庫」。

    案例三:腳踏車零件 × 牛頭=畢卡索的創意轉化

    畢卡索曾將一個壞掉的腳踏車坐墊與把手組合成牛頭造型,呈現出既幽默又具有藝術感的裝飾品。此例證明連結不必宏大,不需複雜工程,只要能識別物件中的共通特徵並重新排列,便能創造視覺與意義上的新作品。

    這種連結方法更易於一般人實踐:不需要技術設備,只需觀察與重新組合既有物件。

    案例四:日光燈 × 想像=光劍的概念雛形

    科幻作品中的光劍形象,其原始靈感之一便來自日光燈。

    日光燈細長、光線集中的外型非常直觀地激發「能量劍」的意象。當其被賦予科幻敘事後,便轉變為全球影視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符號之一。

    此例顯示創意並非必須從零開始,而是能透過重新詮釋現有物件,製造新的文化符號。

    案例五:一條虛線 × 幾筆圖形=難以忘記的月台警示設計

    Mic 提及,他在某次的歐洲火車站月台發現了這個有趣的創意。

    在等待的警示虛線,設計師於最尾端多畫上幾簡單的線條與圓形,形成一個意外的可愛圖案,使冰冷的警示讓人會心一笑且印象深刻。

    這種設計沒有改變功能,但改變了「感受」。原本只是地面標線,因為多了一點創意,便成為記憶鮮明的視覺記號。

    這提醒人們:細節也能承載創造,不必大刀闊斧就能做出令人感受到「設計存在」的效果。


    「創意」與「發明」,有何不同?

    「創意」與「發明」常被放在同一個討論框架裡,但兩者之間仍存在本質差異。

    「創意」多半源自既有元素的重新組合,而「發明」則來自從無到有的突破。

    以愛迪生為例,他所展現的並非單純的想像力,而是一種在不確定中持續推進的耐性。電燈的問世並非倚賴天才式的靈光,而是經過大量嘗試與反覆失敗後的結果。

    愛迪生曾提到,許多人在看見想法走到看似無法前進的地步時便輕易放棄,而真正的突破往往就在這個時刻之後。

    當一個想法被磨到極限,新的連結便可能在下一步浮現。也正因如此,面對挫折時的心理韌性,往往成為創意邁向成熟的關鍵。


    創意總監:將聯想變成習慣

    專業的創意工作者之所以能快速產生大量點子,並非因為天賦異稟,而是因為長年生活習慣累積的結果。

    Mic 提及,他見過許多創意總監,他們往往不是在辦公桌前想出最好的點子,而是在旅行、散步、觀察街景、體驗新事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靈感資料庫。多樣化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在面對問題時,能立即從記憶中調動大量素材進行比對與組合。

    這些人普遍具備對生活細節的敏銳度,包括食物的呈現方式、新餐廳的空間設計、城市中不經意的視覺符號、甚至是一盞路邊的燈具,都可能被視為潛在的創意觸發點。

    長期累積下來,他們的大腦建立起跨領域的連結習慣,而這種習慣使得第一時間跳出的想法,往往比一般人更加跳脫與全面。

    這也再次地說明,「聯想變成習慣」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透過一種生活方式的累積。持續吸收刺激、保持開放心態、願意體驗新事物,這些行為讓大腦始終處於活化狀態,便能使創意成為日常自然反應。


    日常中訓練創意的方法

     1.甜筒練習

    提升創意能力不需要昂貴設備,也不需要特別時間。日常中任何物件都能成為練習材料。如:

    • 甜筒餅乾
    • 蘋果
    • 一個杯子
    • 餐桌上的礦泉水瓶
    • 走路時看到的標誌
    • 自然界的形狀

    選擇兩個完全無關的物件,將它們做連結——不論是功能、形狀、用途或象徵意義,只要能建立關係,就是創意訓練。

    每天 10 分鐘即可。持續練習,連結速度會越來越快,思維也會逐漸擺脫被固定用途限制的狀態。

    關鍵不是選擇多特別的物件,而是讓大腦習慣以「連結」作為第一反應。當這種反應逐漸成為日常習慣,創意能力便會自然累積。

    2.「畫 100 個蘋果」 

    「畫 100 個蘋果」看似是美術課練習,但實際上是創意思考的典型訓練。蘋果形狀固定,但若必須畫出 100 種不同版本,便需要:

    • 不同角度
    • 不同結構拆解
    • 不同符號詮釋
    • 不同故事與功能延伸

    這個過程迫使大腦跳出固定模式,學習從多維度觀察同一個物件。當大腦能在一個物件上產生足夠多的變化,就能在其他事物上快速複製這種能力。

    最重要的是:
    「越常練習,越能打破自己曾認為的限制。」


    結語:創意來自意想不到的連結,而連結源於持續練習

    創意不是神秘的天賦,也不是稀有能力,而是每個人原本就具備、但因為成長而被掩蓋的自然機制。

    當觀察重新被啟動,當意義被看得更深,當生活中的點開始能相互連接,創意便會自然流動。

    所有突破都來自「意想不到的連結」,而連結越多、速度越快、角度越廣,創意能力便越強。就像任何技能,需要不斷練習、累積、精進。

    每天 10 分鐘的觀察與連結練習,長期累積之後,足以讓一個人變成更敏銳的觀察者、更成熟的思考者,也更具備創造價值的能力。


    時間軸


    00:00
    精彩簡介
    00:27 開場暖身


    03:40 轉大人的代價
    08:14 開啟創意之門的訣竅 = 觀察力
    09:10 創意 = 發現連結
    10:15 看到連結 = 點石成金


    12:32 案例 1:絲絨 + 鉤針 = 魔鬼氈
    13:52 案例 2:翡翠鳥喙 + 子彈列車頭
    16:00 案例 3:畢卡索的牛頭裝飾品
    16:35 案例 4:日光燈與星際大戰的光劍
    17:05 案例 5:歐洲火車月臺上的創意虛線


    18:19 堅持不懈的愛迪生
    20:01 將聯想變成習慣的創意總監
    20:50 創意 = 點跟點之間的連結
    21:25 鍛鍊創意思維的甜筒練習
    23:06 工商時間


    24:23 持續練習,在平凡中看見非凡
    25:23 畫 100 個蘋果的練習
    26:26 結語

    立即分享

    TransBiz 獨家心法 PPCGO

    75 分鐘詳解,助攻你的跨境事業

    透過真實案例、拆解操作步驟,建立你打造亞馬遜獲利品牌事業的正確方法與思維!

    跨境策略免費諮詢

    30 分鐘,免費線上預約

    解答你開始亞馬遜的所有疑問!提供策略與行動計劃,助你提升營收、利潤

    更多文章

    在下方填寫資訊,開始免費訓練 ↓↓↓

    在下方填寫資訊,開始免費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