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企業競爭力?就靠這 4 種優勢!深化、擴大、創造與強化

文章目錄

    文章導覽

    在企業經營的世界裡,最常被誤用的兩個詞是「願景」與「策略」。

    許多老闆開會時習慣喊出:「我們要數位轉型!」「我們要成為產業第一!」——但當問到「怎麼做?」「誰來做?」「何時達成?」時,會議現場往往陷入沉默。

    這正是「壞策略」最常見的特徵:有願景,沒路徑;有目標,沒方法。

    策略不是豪言,也不是購物清單。它必須回答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是什麼?」
    唯有面對問題,策略才有存在意義。


    什麼才是好策略?從壞策略談起!

    要理解「好策略」,得先從壞策略說起。

    所謂壞策略,大多來自幾種迷思:

    1. 把願景當策略。
      很多公司把「雄心壯志」誤認為策略。說要顛覆產業、要轉型升級,但缺乏具體的行動邏輯。
      願景是方向,策略是地圖;沒有地圖,再遠的方向也走不到。
    2. 把任務清單當策略。
      「今年要推新產品、要拓市場」聽起來像在行動,但若沒有明確的優先順序與資源配置,那只是一張「購物清單」。

      台灣許多工廠就是這樣,一邊喊著「要去越南、印尼佈點」,一邊又沒釐清目標市場與定位。清單越長,成本越高,焦點越散。
    3. 把口號當策略。
      「我們要顛覆產業!」「我們要創新!」這類標語若沒有具體方法,只是情緒的輸出。
      策略的本質不是激勵,而是選擇——知道要走哪條路,更知道不走哪條路

    孫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但在現代商業裡,更關鍵的是——除了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選,也要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做這個選擇


    好策略的要素 1:診斷問題

    一個好的策略,從來不是從目標開始,而是從問題的診斷開始。
    問題定義錯了,所有努力都只是浪費資源。

    對企業而言,策略的第一步,是像醫生看病一樣:要知道病灶在哪裡、症狀有多深,才能開出對症下藥的處方。

    許多台灣中小企業都有相似的困境——

    • 過度依賴單一客戶(尤其是B2B大客戶);
    • 缺乏自有品牌,議價能力低;
    • 技術研發不足,只能被動接單。

    這些問題若沒有被誠實面對,再多的轉型口號都只是表面工程。
    數據分析、成本結構檢視、市場調查——這些都是診斷的工具。
    沒有科學化的診斷,就沒有策略的基礎。


    好策略的要素 2:制定目標

    當問題被明確診斷後,接下來要做的不是「喊目標」,而是設定「可行性目標」。

    這裡最常用的框架是SMART目標——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相關性(Relevant)、有時限(Time-bound)。

    舉例來說,如果一家 OEM 工廠想轉型成 ODM,它不能只喊「我要做品牌!」,而應該拆解為階段性任務,例如:

    • 第一階段:建立設計部門;
    • 第二階段:完成自有產品樣品;
    • 第三階段:參展並獲得第一批訂單。

    每個階段都應該有明確的「關鍵成效指標」(OKR),讓團隊知道什麼叫「成功」。而只要團隊依循這些小目標努力,那麼就會朝向最大的目標邁進。


    舉例:美利達自行車品牌

    美利達(Merida)是台灣成功品牌化的代表。

    從 OEM 起家,它敏銳地意識到:若要突破毛利天花板,必須建立品牌。於是,美利達選擇從賽事入手——投入職業自行車隊贊助,讓品牌與專業形象直接連結。

    這不僅是行銷投資,而是策略轉折:從製造思維轉向品牌思維。同時,它也同步安排相對應的資源——擴充設計團隊、加強產品研發、導入國際行銷。

    而一個好策略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診斷、目標與資源三者同步。沒有資源落地的策略,也不切實際。


    商場如下棋:懂佈局,贏大局

    策略的核心,是佈局。

    Mic 在影片裡提到一從阿公那邊學來的比喻:下棋時,贏家不是那個「吃最多棋子」的人,而是那個懂得提前佈局、封住對方路徑的人。

    這也是企業競爭的真義。

    不要只盯著「怎麼贏對手」,而是思考「怎麼讓對手無路可走」。

    所謂競爭優勢,就是這樣被佈局出來的。


    改變企業現況的四種競爭優勢策略

    1. 深化競爭優勢

    所謂「深化」,是讓優勢變得更深、更難被追上。

    它可以是提升產品價值,也可以是降低成本,或兩者並行。

    台積電是最經典例子。它沒有停留在「良率高」,而是不斷推進製程——7奈米、5奈米、3奈米、2奈米——讓競爭者望塵莫及。這是一種技術上的「深挖護城河」。

    另一個案例是NVIDIA。

    黃仁勳帶領團隊打破摩爾定律,讓 GPU 的效能迭代速度從 18 個月縮短到 6 個月。

    這背後的關鍵在於不斷優化流程與架構——一種持續深化的能力。

    企業若能像他們一樣,持續投入資源改善流程、導入 AI、自動化等技術,就能把「效率」變成最難被複製的優勢。

    2. 擴大競爭優勢

    與深化相對的,是「擴大」。
    這不是做更多產品,而是把核心能力延伸到更多領域。

    3M 是完美的例子。

    它的核心能力不是產品,而是「材料科學」。

    從砂紙、膠帶延伸到醫療敷料、汽車膜、電子光學,都是基於同一套技術底層。因此它能在不同市場維持領先。

    Honda 也是如此。

    它把「引擎技術」延伸到摩托車、汽車、割草機、發電機,甚至小型飛機。一種以知識為核心的擴大——不是多元化,而是專業外溢。

    對台灣工廠而言,若你在塑膠射出或精密加工有深厚技術,何不延伸至運動用品、醫療器材、戶外設備?
    只要核心技術穩固,就能找到新的市場邊界。

    3. 創造更高需求

    企業要成長,不能只靠搶市佔,更要主動創造需求

    Dyson 就是一個精彩範例。

    它讓吹風機變成精品,把「設計」與「科技」結合,教育市場——吹風機不只是工具,而是生活態度。
    結果?消費者願意為它付出十倍價格。

    迪士尼也用相同邏輯。

    它不只是拍電影,而是把 IP 延伸到遊樂園、玩具、串流平台。在創造需求的同時,也擴大了品牌的價值鏈。

    而對製造業來說,「創造需求」意味著不再被動等待客戶,而是主動提出升級方案——例如環保材質、高端設計、品牌聯名。當你能提出市場還沒想到的價值,你就不再只是供應商,而是市場的引導者。

    4. 強化隔離機制

    最後一種競爭優勢,是打造「護城河」。
    強化隔離機制的方式有四種常見形式:

    1. 專利與版權——技術保護讓對手無法複製;
    2. 不斷迭代——產品持續升級,讓模仿者永遠落後;
    3. 資料與生態系——建立閉環,如 NVIDIA 的 QODA 平台鎖定全球工程師;
    4. 客戶綁定——例如專屬模具或系統整合,提高轉單成本。

    而台積電在這方面的競爭優勢尤其明顯。它不只靠技術領先,更以嚴格內控、良好待遇與專利制度防止技術外流。當企業能把「知識」與「文化」都變成防線時,競爭者就難以追上。


    結語:好策略,從問題出發

    一個真正的好策略,絕不只是計畫或口號。

    它是一條從診斷→目標→行動→資源→執行的完整鏈條。

    缺一環,策略就不成立。

    而四種競爭優勢,正是讓策略落地的四個方向:

    • 深化:讓優勢更深、更穩固;
    • 擴大:讓核心能力發揮延展性;
    • 創造需求:讓市場主動靠近你;
    • 強化隔離:讓對手難以模仿。

    最終,策略不是為了「打敗別人」,而是為了「讓自己更強」。
    當你能看清問題本質、佈好自己的棋局、並持續在優勢上加深、擴大、升級,你就已經走在勝利的路上。


    延伸思考:你現在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策略的起點,是誠實。
    誠實面對市場,也誠實面對自己。

    你是否真的透過數據與分析,診斷出企業的核心問題?
    你現有的優勢,足以撐起未來三年的競爭嗎?
    你能否找到一條,讓對手難以追趕、讓顧客持續回來的路?

    問題不會因忽視而消失,改變也不會自然而然發生。

    唯有依循「好策略」的邏輯,從診斷出發、聚焦資源、打造競爭優勢,企業才有機會在激烈的市場中,走得更穩、更遠。

    你現在的關鍵問題,是什麼呢?

    如果你在經營亞馬遜的道路上遇到了挑戰,也歡迎與我們預約免費顧問諮詢


    時間軸


    00:00 精彩預告
    00:13 前言
    00:38 本集重點
    01:04 什麼是好策略?從壞策略談起
    03:54 好策略的要素 #1 診斷問題
    04:13 舉例:台灣工廠的問題


    04:37 好策略的要素 #2 制定目標
    05:48 設定階段性目標(OKR)
    07:00 舉例:美利達自行車品牌


    07:22 好策略的四大要素
    07:55 提醒:明確定義問題、提前分配資源
    09:04 商場如下棋:懂佈局,贏大局


    09:54 改變企業現況的 4 種競爭優勢
    10:18 #1 深化競爭優勢
    10:43 舉例 : 台積電推進先進製程
    11:02 舉例 : NVDIA 打破摩爾定律
    12:25 主動出擊,未雨綢繆


    13:23 #2 擴大競爭優勢
    13:52 舉例:3M 的材料科學
    14:33 舉例:Honda 技術的應用
    14:52 台灣工廠轉型如何應用?
    15:09 深化 VS 擴大,怎麼選?
    15:30 工商時間


    16:42 #3 創造更高需求
    17:41 舉例:Dyson 讓吹風機成精品


    18:19 #4 強化隔離機制
    18:52 專利版權
    19:29 不斷迭代
    20:07 面面俱到
    20:24 專屬模具
    21:01 總結


    21:53 思考:你的關鍵問題是?

    立即分享

    TransBiz 獨家心法 PPCGO

    75 分鐘詳解,助攻你的跨境事業

    透過真實案例、拆解操作步驟,建立你打造亞馬遜獲利品牌事業的正確方法與思維!

    跨境策略免費諮詢

    30 分鐘,免費線上預約

    解答你開始亞馬遜的所有疑問!提供策略與行動計劃,助你提升營收、利潤

    更多文章

    在下方填寫資訊,開始免費訓練 ↓↓↓

    在下方填寫資訊,開始免費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