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就是轉機!川普對等關稅的企業解方:RBAY 這樣說

文章目錄

    文章導覽

    在清明連假期間,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實施「對等關稅」新政策,在全球貿易市場掀起波瀾。這項政策對台灣造成了 32% 的加徵關稅,對中國大陸加徵 34%,越南更高達 46%。

    這集 RBAY 將分享這項政策對工廠、貿易商,亞馬遜賣家台灣本土電商品牌的影響,應如何調整策略,以求在變局中尋求生存與發展之道。


    什麼是「加徵關稅」?

    加徵關稅是指在原本關稅的基礎上額外增加的稅率。

    舉例來說,如果一支原子筆原本銷售到美國時課徵 10% 的關稅,加徵 32% 後,這支筆就必須繳納共 42%的關稅。這種額外的增加會直接衝擊產品成本結構,影響範圍和幅度都非常大。

    很明顯,這次的關稅政策引發了全球許多國家的不滿。甚至連澳洲南邊接近南極的無人島嶼—— Heardand Island 和 MacDonald Island 也被列入加徵關稅名單。用開玩笑的說法:「企鵝沒喝美國生產的可口可樂,企鵝沒穿美國賣的 Nike 球鞋,所以川普說:『企鵝,你不是一個好的貿易夥伴,你應該好好檢討一下自己,所以課你稅!』」

    P.S. 美國政府對過些地區徵收關稅,並不是針對當地實際存在的產業,而是一種貿易政策上的常見作法,雖然是無人島,但因為在政治、行政上屬於澳洲領土,因此會在貿易文件或法律中被明列出來,避免出現法律漏洞或規避行為。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影響

    首先,對全球來說,這項政策的影響毫無疑問是負面的。隨著美國關稅的增加,所有銷售到美國的商品成本都將上漲,最終這些成本勢必會以某種形式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製造商不可能完全吸收加徵的關稅成本。即使是那些母公司設在美國,但在海外設廠生產的品牌,也無法避免成本增加。就算品牌商要求代工廠共同分攤關稅成本,代工廠也難以承擔如此高額的稅費。

    美國政府雖然提出預計在美國境內進行減稅,希望透過外來的關稅收入來降低美國低收入族群的稅額,增加他們的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費。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雙面刃,因為從短期來看,大量的進口商品漲價會立即影響美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消費者可能會因此減少購買,導致整體消費萎縮。

    從長期來看,這種政策可能促使更多製造業回流美國,建立美國本土的生產線。但問題是:美國本土的製造成本遠高於海外,這又會推高商品價格,進一步影響消費者購買力。另外,重建美國的製造業生態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無法在短期內見效。


    對工廠、貿易商的影響

    面對這樣的局面,作為工廠或貿易商的你,會面臨哪些挑戰?

    短期影響:品牌商自亂陣腳、要求攤提關稅

    關稅政策一公布,美國的品牌商們立刻陷入混亂。想像一下,一家年銷售額達 1 億美金的品牌商,如果所有產品都要加徵 32% 的關稅,那就得額外支付 3,200 萬美金的關稅成本。這相當於整體營收的三分之一被關稅吃掉!

    品牌商面對如此巨大的成本衝擊,第一個反應就是拼命尋找方法減輕負擔,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要求供應商(也就是工廠和貿易商)降價,一起分攤成本。

    比方說,大部分品牌商可能會要求工廠馬上停工、不要出貨,先不要再生產商品了,又或者——或者對於已經出貨的商品,要求工廠先行墊付關稅,並聲稱後續再進行協商。這種做法無疑增加了供應商的經營風險和成本壓力。

    中長期影響:壓價、抽單、換產地製造

    假設對等關稅政策長期維持不變,那麼工廠和貿易商將面臨第二波的衝擊,即來自品牌商的持續壓價和供應鏈的轉移。

    品牌商為了降低成本,可能會積極尋找替代供應商。即使原本不考慮的品質稍差但價格更低的供應商,例如在墨西哥邊境或其他關稅較低的國家,也可能成為品牌商的潛在合作對象。此外,一些原本在其他國家生產類似產品的工廠,由於關稅結構的調整,可能會突然獲得價格競爭力,進而吸引美國品牌商轉移訂單。

    這種供應鏈的轉移不僅限於尋找更便宜的替代品,也可能轉向生產規格更好但因關稅調整而變得更具優勢的國家。

    與此同時,美國本土的製造商也可能因為進口商品價格的上升而重新獲得競爭力。例如,在保養品和保健食品等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產業,原本依賴海外生產的品牌可能會考慮將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

    雖然台灣和韓國也有保養品生產商出口到美國,但如果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僅僅是混合加工,那麼在美國本土生產顯然更具成本優勢。保健食品方面,由於美國本土產業本就強大,從台灣出口到美國、打著台灣製造的名號將不再適用,這意味著許多原本依賴出口優勢的工廠將失去其原有的競爭力。


    工廠與貿易商的短、中、長期策略

    面對這樣的挑戰,工廠和貿易商可以採取哪些策略來自保呢?

    1. 用數位手段開發新市場

    由於美國是許多國家外銷的重要市場(佔台灣外貿出口的20%),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將會帶來巨大的風險。因此,短期內最迫切的任務是利用數位化的手段,積極開發新的海外市場,分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這包括鎖定目標國家市場後,透過陌生的郵件開發、在 LinkedIn 等專業社群平台上尋找潛在客戶、利用Apolo.io 等 B2B 平台尋找目標客戶的聯繫方式,並積極發送訊息和郵件進行業務拓展。在這個關鍵時刻,運用數位工具快速觸及全球潛在客戶,開闢新的銷售渠道,是降低單一市場風險的有效途徑。

    2. 考慮短鏈生產

    「短鏈生產」是指縮短產品從生產到消費者手中的距離。傳統上將所有生產環節都集中在一個地區,尤其是那些面臨高關稅的地區,已經不再具有成本優勢。因此,「短鏈生產」的概念應被納入考慮。

    例如,如果你的主要市場是美國,可以考慮在墨西哥設廠,因為美墨加協議讓墨西哥製造的產品能以較低關稅進入美國市場。如果主要市場是歐洲,則可考慮在北非或東歐設廠,以享受較低的關稅和運輸成本。

    這種策略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時間,但在長期關稅壓力下,可能是必要的轉型方向。

    但是,這種策略存在一定的風險,需要根據自身的產業特性、自動化程度以及產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進行評估。如果產品本身具有極高的競爭力,即使加上關稅客戶也必須購買,那麼短鏈生產的必要性就相對較低。反之,則需要在供應鏈的成本價值鏈上做更深入的優化。

    對於產品創新空間有限的成熟型商品,成本優化將是主要的競爭手段,短鏈供應鏈的考量就顯得尤為重要。當然,持續投入研發和創新,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差異化,從長遠來看也是應對挑戰的關鍵。

    3. 打造自有品牌,掌握定價權

    對於工廠和貿易商而言,打造自有品牌是提升在價值鏈中地位的重要策略。

    當在生產成本上不具備優勢時,透過建立自己的品牌,可以直接接觸終端消費者,掌握零售環節的利潤。這樣一來,就可以利用零售利潤來補貼部分生產成本,從而吸收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對於工廠和貿易商來說都非常重要,因為這能讓企業掌握主動權和決策權。

    4. 徹底檢視SOP,砍掉冗餘流程

    回到企業經營的本質,利潤的產生不外乎提升營收或降低成本。

    對於一般工廠而言,成本控制可能已經做得相當嚴格。但在當前困境下,仍有必要重新檢視每一個生產環節和運營流程,徹底檢視現有的標準作業程序(SOP)。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簡潔的 SOP 可能會因為不斷的完善和考量不同意見而變得冗長和複雜。因此,需要持續地進行「減法」,回顧並簡化 SOP,砍掉不必要的步驟,提升整體運營效率。這有助於在不增加額外支出的情況下,降低運營成本,應對關稅帶來的挑戰。


    亞馬遜美國賣家的突圍策略

    對於已經在美國亞馬遜平台上銷售的賣家而言,他們的角色更接近於美國本土的品牌商,同樣面臨著由關稅引發的市場變局。由於採購量通常較小,他們在與供應商談判時的議價能力相對較弱。因此,他們將直接感受到美國消費者消費意願的變化以及競爭對手策略調整的影響。短期內,亞馬遜賣家將面臨採購成本的上升,以及庫存消化後的更高進貨成本。

    1. 進行價格測試

    面對成本上升,亞馬遜賣家需要立即進行價格測試。這項測試不應等到成本實際增加後才開始,而應作為一項長期的、持續性的工作。尤其是在亞馬遜平台上,利潤最大化是主要的目標,賣家擁有調整價格的彈性空間。因此,應積極測試不同的價格點,觀察消費者的接受程度,找到能夠維持利潤的價格範圍。

    當然,在測試價格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到廣告成本的變化,因為價格提高可能會影響廣告的效益。

    2. 提高產品差異化

    如果價格測試顯示消費者對價格極為敏感,那麼賣家就需要思考如何提高產品的差異化。

    產品差異化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包括實際功能的差異化以及品牌價值溝通的情感差異化。這兩方面都需要在中長期內持續投入和建立,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降低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

    對於某些品類,如果必須提高價格才能維持原有的利潤結構,那麼就應該以該價格為目標進行測試。同時,也需要積極開拓站外流量,例如透過社群媒體、Google 或 Facebook 廣告等方式,吸引更多潛在客戶,提升整體獲利能力。

    3. 重新評估供應鏈

    與傳統工廠和貿易商類似,亞馬遜賣家也需要重新評估其供應鏈的生產可能性。許多原本供應鏈穩定的國家和地區可能都受到了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因此,賣家需要積極尋找是否有其他供應鏈優化的空間。即使短期內無法完全替換現有的供應鏈,也必須與現有的供應商展開談判。

    4. 啟動談判,分攤關稅成本

    作為品牌商,亞馬遜賣家需要為其產品的成本負責,因此與供應商進行關稅成本的分攤談判至關重要。

    談判內容可以包括增加的關稅由誰吸收、吸收多少比例等。同時,賣家也應檢視包括包材包裝的尺寸和規格等方面是否有優化的空間,以降低物流成本。

    5. 觀察競爭對手調價速度和幅度

    密切觀察競爭對手調整價格的速度和幅度也是一項重要的短期策略。

    因為消費者在市場上有多種選擇,競爭對手的價格策略將直接影響到自身的銷售。如果競爭對手沒有調整價格的意願,可能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他們擁有大量的庫存,短期內成本沒有上升;二是他們可能擁有更具優勢的供應鏈。對於後者,亞馬遜賣家可以透過查詢美國海關的進口記錄,了解競爭對手從哪些公司採購,進而尋找潛在的替代供應商進行洽談。

    總之,只要銷售量達到一定的規模,供應鏈的優化和談判都是必須進行的工作。


    亞馬遜美國賣家的中期佈局?

    在完成上述短期應對措施後,亞馬遜賣家下一步需要考慮的是在美國市場以外的佈局。過去的經驗認為,在美國市場的年銷售額達到一百萬美元之前,不建議考慮國際市場,因為分散精力到多個市場可能得不償失。然而,隨著 AI 工具和廣告技術的發展,跨境電商的運營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一個人可以處理的工作量遠超以往。

    1. 利用 AI 工具提高管理效率

    AI 工具的出現極大地降低了跨站點運營的管理成本和複雜性。以往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的國際市場開拓和運營工作,現在可以借助 AI 工具實現效率的提升。這使得「多戰點經營」,即同時在多個國際市場進行銷售,變得更加可行。

    2. 至少開發兩個額外站點:分散市場風險,尋求增長

    因此,中期而言,亞馬遜賣家應盡快評估其他站點的機會,並至少選擇兩個額外的站點開始嘗試運營。這樣做的緊迫性在於,不僅是美國本土的亞馬遜賣家感受到了市場壓力,包括中國的賣家等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增長點。先人一步進入新的市場,將有助於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台灣電商品牌的機會與挑戰:深耕本土、放眼全球

    對於原本只經營台灣本土市場的電商品牌而言,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看似與他們沒有直接關聯,因為他們沒有出口業務。然而,從長遠來看,這項政策以及由此引發的全球經濟變局,也會對台灣本土市場產生間接但重要的影響。

    1. 台灣經濟受影響,消費力減弱

    首先,美國政策的改變將影響全球經濟,台灣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經濟體,自然也會受到波及。經濟不景氣可能導致股市下跌,進而影響消費者的財富感和消費意願,使得內需市場疲軟,長期影響會使得整體經濟環境惡化。

    2. 原本做外銷的工廠被迫轉內銷:本土市場競爭加劇

    其次,由於外銷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一些原本從事出口業務的工廠和貿易商可能會被迫轉向開拓台灣本土市場。這些企業可能原本就具備一定的生產和供應鏈優勢,一旦進入內銷市場,將會加劇原本就競爭激烈的本土市場。同時,這些企業也可能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直接與現有的本土品牌競爭。

    3. 進口關稅可能降低,成本下降

    然而,也有一些潛在的機會。為了應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台灣政府可能會考慮降低某些商品的進口關稅,以刺激國內消費或尋找新的貿易夥伴。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台灣本土電商品牌的進貨成本反而可能降低,從而提升其競爭力。

    短期策略:保持現況,靜觀其變

    因此,對於台灣本土電商品牌而言,短期內可能不需要採取過於激進的策略,可以先保持現狀,密切關注市場和政策的變化。

    長期策略:全球化是唯一出路

    但從長遠來看,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即使是深耕本土市場的品牌,也應考慮國際擴張的可能性。台灣市場的規模畢竟有限,全球市場才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過去台灣的經濟成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外貿和全球化佈局。因此,台灣的創業者和企業家應具備全球視野,勇於面對挑戰,持續探索國際市場的機會。


    挑戰即是升級的機會:變局中的成長

    總而言之,當前的全球經濟局勢充滿挑戰。

    面對挑戰時的態度和應對方式,往往決定了企業的未來發展。TransBiz 與我們的客戶也將面臨的巨大的衝擊,但每一次的挑戰其實都是一次升級和優化的機會,希望以此信念鼓勵也鼓勵你,在困難的環境中持續前行,並相信未來一定會比今天更好。


    總結

    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無疑給全球經濟帶來了複雜而深遠的影響。無論是依賴出口的工廠和貿易商,還是在美國亞馬遜平台銷售的電商,甚至是扎根台灣本土的品牌,都必須正視這一變局,並積極調整自身的經營策略。

    透過開拓新市場、優化供應鏈、打造自有品牌、提升運營效率以及放眼全球市場,各類企業都有機會在挑戰中尋求新的發展機遇。這不僅是對企業經營智慧的考驗,也是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契機。在全球經濟的浪潮中,唯有不斷學習、適應和創新,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00:00 精彩片段
    00:22 開場暖身
    03:08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影響

    05:56 對工廠、貿易商的影響
    06:38 短期影響:品牌商自亂陣腳、要求關稅攤提
    07:42 中長期影響:品牌商壓價、抽單(換產地)
    08:55 美國生產的可能:保養品、保健食品

    10:11 工廠與貿易商短、中、長期策略
    10:24 #1 用數位手段開發新市場
    11:29 #2 考慮短鏈生產
    13:38 #3 打造自有品牌,掌握定價權
    14:25 #4 徹底檢視 SOP,砍掉冗餘流程  

    15:27 亞馬遜美國賣家的因應策略
    16:47 #1 進行價格測試
    17:44 #2 提高產品差異化
    19:21 #3 重新評估供應鏈
    19:47 #4 啟動談判,分攤關稅成本
    20:12 #5 包材檢視:節省材積、設計成本
    20:31 #6 觀察競品調價速度、幅度

    21:59 亞馬遜美國賣家的佈局調整
    23:01 #1 利用 AI 工具提高效率
    23:24 #2 至少開發兩個新站點  

    24:17 台灣電商品牌的機會與挑戰
    24:52 #1 經濟受影響,消費力減弱
    25:25 #2 外銷的工廠被迫轉內銷
    26:07 #3 進口關稅降低,成本下降
    26:30 短期策略:保持現況,靜觀其變
    26:42 長期策略:全球化是唯一出路

    27:56 挑戰即是升級的機會
    28:39 總結

    立即分享

    TransBiz 獨家心法 PPCGO

    75 分鐘詳解,助攻你的跨境事業

    透過真實案例、拆解操作步驟,建立你打造亞馬遜獲利品牌事業的正確方法與思維!

    跨境策略免費諮詢

    30 分鐘,免費線上預約

    解答你開始亞馬遜的所有疑問!提供策略與行動計劃,助你提升營收、利潤

    更多文章

    在下方填寫資訊,開始免費訓練 ↓↓↓

    在下方填寫資訊,開始免費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