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媒體主導的時代,品牌行銷的疆界被重新定義。消費者的注意力不再集中於傳統廣告,而是分散於網紅、KOL、短影音與真實使用者的推薦之間。
品牌不僅需要曝光,更需要被信任與分享。於是,「網紅行銷」成為許多企業寄予厚望的途徑。
然而,並非所有品牌都能在這條路上成功。
許多企業投入巨額預算,最終卻只換來短暫聲量與零散貼文。原因在於,多數品牌並未理解自身是否具備適合網紅行銷的條件,也缺乏長期可持續的策略結構。
這集《賣億不賣聲》RBAY 將分享適合做網紅行銷的產品,以及低預算網紅行銷金字塔策略。
一、品牌與產品:兩個決定網紅行銷成敗的關鍵條件
網紅行銷的第一步不是找網紅,而是檢視品牌與產品本身。
只有當品牌具備足夠的吸引力與可分享性,網紅行銷才有機會。這個判斷標準可以歸納為兩個核心條件:產品差異化與品牌故事性。
(一)差異化:讓產品自帶話題
差異化是品牌脫穎而出的根本。
它可以是功能層面的創新,也可以是視覺層面的獨特性。
以Dyson吸塵器為例,品牌在市場上並非以低價取勝,而是以創新的「無集塵袋真空技術」打破傳統吸塵器設計。這項技術讓使用者不再需要頻繁更換集塵袋,同時保持強大吸力。當功能明確區隔市場,消費者自然願意討論、分享、推薦。
這正是網紅行銷的理想條件:當產品本身就有故事可講,內容自然會被放大。
而我們 GSA 的夥伴則是做出視覺差異化。
市面上的貓抓板看起來都很無趣,不是牛皮紙色就是一般劍麻的咖啡色、淺咖啡色。這個品牌選擇在劍麻材質上設計非常可愛的人貓互動畫面,以插畫形式呈現,一口氣推出 4 款不同設計。視覺上的差異化讓產品立刻變得值得拍照分享。

適合做網紅行銷的核心關鍵:你的產品、開箱體驗,會讓人想要自主發佈在社群媒體上嗎? 當產品本身就值得分享,網紅行銷才有成功的基礎。
(二)品牌故事性:當功能無法突破時的差異化武器
有些產品在功能上的差異確實不大,這時候就需要在品牌故事上強化競爭力。
在 GSA 的夥伴裡 Jerry 銷售陶瓷餐具。
但他並未強調製作工藝或價格優勢,而是以「讓人放慢生活節奏」作為核心理念。品牌跟消費者溝通的訊息是:「我打造這一系列的咖啡杯、這一系列的餐具,都是為了讓你能慢下來好好生活,不要那麼焦慮、活在快節奏裡。」
每件餐具象徵著生活的步調與自我照顧,讓使用者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重新找回平靜。這種品牌哲學的建立,讓普通的陶瓷餐具有了情感溫度和價值主張。

另一個案例是可分解塑膠拋棄餐具品牌 CORAL。
從包裝開始,CORAL 就展現了強烈的視覺差異性。市面上大部分可分解餐具都做成綠色或大地色系,因為它們訴求的是「山林」的環保概念,與竹子、森林等元素連結。

圖說:大部分的鏡品都以白色、木頭色為主要品牌色,消費者容易視覺疲勞
但 CORAL 選擇了完全不同的路徑——以「海洋」作為品牌主軸。因為創辦人本身非常喜歡潛水,想要為海洋環保做出貢獻。
因此,CORAL 的品牌故事就圍繞著海洋保護展開,包裝也採用海洋藍色系。這個不同的切入角度,讓品牌能夠吸引到不同族群的消費者。如果某個網紅本身就很在乎海洋環境,看到這樣的品牌時,會更有意願主動幫助宣傳和分享。
當品牌擁有清晰的使命與可共鳴的價值,網紅行銷不再只是推廣,而是信念的共鳴。
在這三個條件中,如果品牌至少具備其二,便有進行網紅行銷的基礎。但只有其一,貿然投入預算就如同把錢丟到水裡。正確的做法是先進行品牌改造,讓產品或故事具備可分享性後再開始。
二、低風險網紅行銷:策略金字塔
想要低風險地投入網紅行銷,那麼就需要有計劃性的執行。 這套結構 RBAY 稱之為網紅行銷策略金字塔,可,分為三層:
- 第一層:種子球員(Seeding)
- 第二層:品牌大使(Ambassador)
- 第三層:微型品牌代言人(藍鑽夥伴)(Micro Brand Partner)
這三層的關係並非獨立,而是遞進的。每一層都為下一層奠基,使品牌逐步構建穩固的社群影響力。

(一)第一層:種子球員──擴散的起點
金字塔的底層是「種子球員」,即品牌的初期宣傳者。
他們通常是追蹤人數在1000 至 5000 之間的微型網紅,在特定圈層中具有高可信度,擁有真實且高互動的社群。
而之所以稱作為「種子球員」其概念正如同「撒種子」——品牌要在廣大的社群土壤中灑下大量潛在的合作對象,撒得廣、量體大,才能在未來篩選出自然發芽的合作關係。
操作上,品牌可透過簡短誠懇的邀請信,提供產品試用而不附帶任何條件。重點不在立即曝光,而是讓對方真實體驗並形成認同。
以實務數據觀察,平均聯繫 100 人,約有 35 人回覆, 20 人願意接受產品,最終有 10 至 15 人會主動分享。這樣的轉化率雖不高,但成本極低——若產品成本約 30 美元,每月寄出 20 件,即使含運費,僅需約新台幣 2 萬元,即能創造多層次曝光。
更重要的是,這些自發分享的內容,具備高度真實性。
他們的貼文形式多元:可能是一張照片、一段短影音,或一篇心得限時動態。
這些內容儘管不受控,但卻最有說服力,因為其動機來自「真心推薦」,而非「商業合作」。
種子球員的策略核心在於規模與持續性。
基本上在開始執行的前 2 到 3 個月會都會在做這件事。如果比較積極,可以把數量拉大。比如說第一層的接觸就是 300 人,最後大概有機會獲得 20 ~ 30 則的貼文曝光。而持續執行種子球員策略,品牌就會有一個非常穩固的金字塔基礎,培養出一群使用過產品、喜歡產品、願意主動幫忙分享的種子球員。
(二)第二層:品牌大使──信任的深化
當種子球員產出一定數量的自然內容後,品牌可從中挑選表現優秀者,進入第二層——品牌大使計畫。
從每 30 個種子球員中,大概可以挑選出來 10 個貼文品質真的不錯的創作者。這群人具備更強的內容製作力與粉絲互動,代表著品牌的「中堅力量」。
而此時品牌可為他們設計專屬合作方案,包括:
- 銷售分潤制度:讓他們從每筆銷售中獲得一定比例的收入
- 粉絲專屬折扣:提供給他們的粉絲使用的折扣碼
- 新品搶先試用:新品上市前先提供產品給他們,讓他們能接觸到最新產品,有東西可以幫品牌宣傳
- 定期合作貼文計劃:建立穩定的內容產出節奏
透過這樣的安排,品牌與創作者形成互利關係。創作者獲得穩定的合作與收益,品牌則獲得持續的社群曝光與銷售動能。
若部分創作者擁有更高追蹤數,品牌可採用「固定費+分潤」的模式。這樣的結構讓創作者保持參與感,也能確保內容輸出的穩定性。
品牌大使的存在,讓品牌的社群能量從「散播」進入「聚焦」。他們代表品牌的形象與價值,持續地在不同平台重複傳遞同樣的核心訊息,強化品牌記憶點。
(三)第三層:品牌微型代言人(藍鑽夥伴)
金字塔的最上層是「藍鑽夥伴」。他們是少數被品牌選出的微型代言人,具有穩定內容產能與高轉換能力。
這層合作模式接近長期聘用,品牌會提供固定月薪或獎金,以確保他們每月維持一定的宣傳節奏。
典型合作形式包括:
- 每週一次限時動態;
- 每兩週一支短影音;
- 每月一篇深度貼文。
這些品牌微型代言人來自於第二層的品牌大使,是經過實際數據與成效篩選出來的。
因此,當品牌願意為他們支付固定費用時,風險已經極低,因為這些人都曾證明自己的帶貨力與影響力。
品牌得以透過他們,建立穩固的社群聲量核心,使品牌形象長期存在於消費者的視野中。
整個金字塔結構至少需要六個月的運作周期。這不是短期促銷,而是一場品牌耐力戰。
如同長跑選手訓練肌肉記憶,品牌也必須在時間中養成市場的信任感。
三、如何衡量網紅行銷的成效? 3 項關鍵指標
任何行銷策略最終都需面對同一問題——投資是否值得?
低風險的網紅行銷策略金字塔,在前期其實較難有明確的投報率計算,但我們確實可以透過一些指標來監測,網紅行銷的成效。
(一)品牌搜尋量:認知的增長
品牌搜尋量是衡量網紅行銷最直觀的指標之一。
當消費者在多位網紅的貼文中多次看到某品牌,即使當下沒有購買需求,品牌名稱也會被潛移默化地記住。
而當真正的需求出現時,這些記憶會被喚醒,轉化為主動搜尋與購買行為。
這代表網紅行銷不僅影響即時銷售,更在無形中擴大品牌的心智占有率。
因此,觀察品牌名稱的搜尋量的增長,是評估品牌影響力的重要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品牌名稱必須簡潔易記。若名稱難以拼寫或缺乏辨識度,再強的曝光也難以留下印象。
(二)來源追蹤:轉換的歸因
第二個方法是追蹤影響力來源。
如果品牌有官網,在結帳頁面可設置「您是從哪裡聽到我們?」的簡單問卷。當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社群媒體」或「網紅推薦」,便能明確觀察到網紅行銷的實質轉化。
或者,如果你是亞馬遜賣家,也可以直接透過 Amazon Attribution Link 來追蹤站外的流量與訂單轉換。
最後,你可以針對品牌大使或是品牌微型代言人,分別設置給不同網紅專屬的導購頁面或者短網址,以確保流量的來源與導購成效。
(三)行銷效率比(MER):整體投報率的指標
第三個指標是測量行銷總花費跟營業額的比例,英文叫 Marketing Efficiency Ratio (MER)。
MER 的計算方式:
MER = 總營收 ÷ 行銷總花費
如果行銷費用花了 1 塊,但帶來了 5 塊錢的營收,那 MER 的指數就是 5。
因為網紅行銷的費用也是行銷費用的一環,所以這個費用隨著網紅行銷開展的過程中,應該要能看到 MER 的比例增加。
為什麼?
網紅行銷如果有效,通常會有兩個效果:
第一個,直接帶來銷售。 消費者看到網紅推薦後直接購買。
第二個,它可以提高付費廣告的投報率(ROAS)。
假設有非常多的人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品牌產品,這些產品的貼文也好、影片也好,這會讓 Facebook 的演算法針對這一群人貼標籤。
因此當品牌要投 Facebook 廣告時,Facebook 廣告就能更快地找到這一群人——比如這群人都曾經在過去 30 天看過品牌相關的資訊。現在把廣告投放到他們面前時,他們如果有需求,轉單的機率就會提高很多。
網紅行銷的漏斗效應:上層曝光提升下層轉換

可以把網紅行銷想像成行銷漏斗上面這一層。
如果大部分的 Facebook 廣告是以轉換為目標去投放,投的都是馬上有需求的這群人(漏斗底部)。當不培養上面的這群人(曝光層),只投轉換層,成本就會很高。
但如果藉由網紅行銷,創造出非常多聽過品牌、已經對品牌有基本認識的人(漏斗上層),當消費者在社群上多次接觸品牌內容後,對品牌的熟悉度提升,轉換成本自然下降。
換言之,網紅行銷在漏斗上層創造了更大的潛在客群,使下層轉換階段的效率倍增。
所以隨著網紅行銷的持續推進,品牌的 MER 應呈現上升趨勢,因為 ROAS 也會提升。因此,MER不僅是一個數字,而是品牌整體行銷體系協同運作的健康指標。
結語:品牌行銷是耐力與信任工程
網紅行銷的本質,並非短期曝光競賽,而是一場長期的信任工程。
它考驗品牌的耐心、策略性與故事力。從種子球員的廣撒,到品牌大使的信任深化,再到品牌微型代言人的穩定輸出,每一層都建立在時間與內容的積累之上。
這個策略的精髓在於「以時間換取信任」。
當品牌花 6 個月時間培養出一群真心喜歡產品、願意主動推薦的種子球員,再從中篩選出傳播力強的品牌大使,最後找到帶貨力最強的藍鑽夥伴,建立的不只是銷售管道,更是一個可持續、可擴張的品牌資產。
在這場馬拉松中,起跑時的速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堅持到終點,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故事、有真實用戶支持的品牌。
時間軸
00:00 精彩預告
00:16 開場暖身
00:53 本集重點
01:50 哪些品牌適合做網紅行銷?
02:23 #1 產品具差異化
04:04 #2 品牌具有故事性
05:35 小結:適合做網紅行銷的品牌特性
06:05 簡介:網紅行銷金字塔策略
06:56 第一層:種子球員
08:02 如何寄開發信給微型網紅
09:00 寄微網紅開發信,像大海撈針?
09:28 種子球員的精髓:基數要大
11:30 第一層網紅開發,要做多久?
12:35 第二層:品牌大使
14:14 第三層:微型品牌代言人(藍鑽)
16:05 做網紅行銷,就像準備馬拉松
16:37 工商時間
18:12 如何衡量網紅行銷的成效?
19:05 #1 品牌搜索量增長
20:29 品牌命名有多重要?
20:45 #1 看品牌搜索量
20:49 #2 追蹤影響力來源
21:07 #3 測量 MER 行銷效率比
21:19 如何計算 MER?
22:01 有效的網紅行銷:廣告投報率增加
23:27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