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壇跌落的 Nike,與逆襲成功的 Asics、Hoka:新時代品牌突圍戰,中小企業該學什麼?

文章目錄

    文章導覽

    如果要選出從過去到現在最成功的運動品牌,大多數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名字,仍然是 Nike。它不僅是鞋子,更是一種文化,一段潮流史的主角。

    還記得學生時期,能擁有一雙 Air Jordan 幾乎是夢寐以求的事。Nike 的成功,源於它對「品牌故事」與「運動精神」的強大塑造。自從與 Michael Jordan 的傳奇合作,Nike 就開創了運動行銷的新紀元。從籃球明星到潮流藝術家,Nike 不僅賣鞋,它賣的是態度、故事與「Just Do It」的精神。

    然而,時代在變。2024 年,Nike 的股價下跌超過 30%,市佔率也創下近十年來的首次明顯下滑。與此同時,一些原本看似小眾的品牌,如 AsicsHoka,卻在快速崛起。

    根據 Deckers 2024 年第二季財報,Hoka 品牌營收成長將近 30%;日本品牌 Asics 則在北美市場實現了連續 5 個季度雙位數增長。這些數據背後,是運動品牌格局正在重塑的一個信號。

    曾經的「神壇品牌」,為什麼會跌落?而後起之秀,又是如何突破重圍?更重要的是,台灣的中小企業、亞馬遜賣家、品牌創業者能從中學到什麼?


    Nike 為何跌落神壇?

    Nike 並不是因為單一事件而失敗,而是多種戰略決策與市場趨勢交織下,逐漸暴露出品牌的結構性問題。

    1. 從「運動」轉向「潮流」,失去產品初心

    Nike 的最大優勢,一直是它的行銷能力。它讓品牌變得性感,讓運動精神變成文化符號。但當這種優勢被過度放大時,問題也隨之而來。

    過去,Nike 的代言人策略堪稱教科書級:Michael Jordan 的 Air Jordan 系列,讓 Nike 從一家運動鞋公司變成潮流文化的製造機。後來又有 LeBron James、Kobe Bryant,再到潮流圈的 Travis Scott、Virgil Abloh,Nike 總是能夠精準地找到那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人物,然後通過他們來定義什麼是「酷」。

    但問題恰恰出在這裡。當 Nike 過度依賴這種模式時,它逐漸忘記了一個基本事實:消費者買鞋,首先是為了穿,而不是為了收藏或炒賣。

    以 2023 年的數據為例,Nike 推出的限量聯名款,有超過 70% 在二手市場的價格都跌破了原價。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消費者對於「為潮流買單」這件事,已經越來越理性了。年輕一代的消費者,特別是 Z 世代,他們更在意的是產品本身的價值,而不是它背後的故事。

    一位在 Sneaker 圈子裡很有影響力的 KOL 曾經這樣評價:「以前我們買 Nike,是因為想成為 Michael Jordan。現在的年輕人買鞋,是因為想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個微妙的差異,恰恰是 Nike 沒有及時察覺的。

    更糟糕的是,當 Nike 把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到打造下一個「話題鞋王」時,它的基礎產品線卻在不斷退步。許多跑者抱怨,Nike 的跑鞋越來越注重外觀設計,卻忽略了最基本的功能性。一雙 Air Max 可能很好看,但如果你真的要跑一場馬拉松,它可能不是最佳選擇。

    2. 與核心市場脫節,專業性能產品退位

    這就引出了 Nike 的第二個問題:它與核心運動市場的脫節。

    在運動品牌的世界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贏得專業運動員的心,才能贏得大眾市場。因為專業運動員的選擇,往往被視為產品品質的最佳背書。但 Nike 在追求「潮流化」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這個最重要的基本盤。

    以跑步市場為例。如果你去參加任何一場馬拉松比賽,仔細觀察那些嚴肅跑者的裝備,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穿 Nike 跑鞋的人越來越少了。

    Nike 曾經是跑鞋市場的霸主,但如今,這個地位動搖了。

    根據 2023 年波士頓馬拉松的非正式統計,在前 100 名完賽者中,穿著 Nike Vaporfly 系列的只有 12 人,而穿著 Asics Metaspeed 的有 31 人,穿著 Hoka Carbon X 的有 19 人。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當 Nike 把注意力都放在如何讓鞋子更「潮」的時候,Asics 和 Hoka 卻在認真研究如何讓跑者跑得更快、更舒適。

    對專業跑者來說,鞋子的舒適性與性能,遠比外觀或限量版重要。Nike 忽略了這一點,而專注在潮流與聯名合作,結果讓專業用戶逐漸轉向其他品牌。

    這種專業市場的流失,對 Nike 來說是致命的。因為在運動品牌的生態系統中,專業運動員和核心愛好者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當他們不再選擇 Nike 時,這個信號會迅速傳導到整個市場。

    一位資深跑步教練曾說:「Nike 的問題是,他們好像忘記了跑鞋是拿來跑步的,不是拿來拍照的。當你真的需要跑 42.195 公里時,你不會在乎鞋子是不是限量版,你只在乎它能不能幫你完賽、能不能保護你的膝蓋。」

    3. DTC 策略過於激進,也低估實體通路的價值

    Nike 的第三個錯誤,是在數位轉型過程中的激進策略。

    2017 年,Nike 宣布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到 2022 年,直接面對消費者(DTC)的銷售要佔到總營收的 50%。為了實現這個目標,Nike 開始大規模削減與傳統零售商的合作關閉了與 Foot Locker、DSW 等大型連鎖店的合作關係

    從理論上來說,這個策略沒有錯。DTC 模式可以讓品牌更好地控制定價、庫存和消費者體驗,同時獲得更高的利潤率。但 Nike 在執行過程中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太激進、太高估自己

    首先,Nike 低估了實體零售商在品牌推廣中的作用。許多消費者到店,不是為了馬上買,而是為了比較與試穿。當 Nike 消失在貨架上,消費者轉身然會轉向其他品牌。

    其次,Nike 高估了自己的數位化能力。雖然 Nike 的 App 下載量很大,但實際的使用率和轉化率並不理想。很多消費者抱怨,Nike 的線上購物體驗並不好,尺碼不準、退換貨麻煩等問題層出不窮。

    最糟糕的是,這個策略嚴重損害了 Nike 與零售合作夥伴的關係。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與 Foot Locker 的關係惡化。Nike 在 2020 年佔 Foot Locker 採購的 75%,這個數字在 2022 年大幅下降,到 2022 年,Nike 將佔 Foot Locker 供應商支出的 60%,但在第四季度,Foot Locker 預計 Nike 的佔比將不超過 55%。這種斷崖式的下降直接導致了 Foot Locker 在 2022 年的同店銷售可能下降 10%。

    Nike 自己的 CFO Matt Friend 也承認了這個策略的問題。他表示,DTC 策略「創造了新的營運能力,為我們的會員基礎增加了數千萬新會員,並帶來了超過 120 億美元的增量收入」,但同時「我們也增加了複雜性和低效率」結果? Nike 的實體可得性(Physical Availability)大幅降低,雖然消費者心中仍然想到 Nike,但當他們走進門市卻買不到 Nike,只好選擇別的品牌。

    4. CEO 策略錯誤:科技基因錯配

    Nike 2020 年換上前 eBay CEO John Donahoe,意圖加速數位轉型。這個決策的邏輯是,電商經驗能讓 Nike 迅速成為數位零售的領導者。

    但實際上,賣鞋不是賣二手拍賣品,運動品牌的核心仍然是產品、體驗與文化。Donahoe 的策略讓 Nike 在疫情期間短期受益,但當疫情結束,消費者重返實體購物時,Nike 付出了慘痛代價。

    這個錯配的後果是:數位未成功,實體已流失

    5. 代言人策略的反噬

    Nike 的第五個問題,是過度依賴明星代言人帶來的風險。明星代言曾是 Nike 的武器,如今卻變成隱形炸彈。

    • 2022 年,多名 Nike 贊助運動員捲入醜聞,如前 Oregon Project 教練 Alberto Salazar 涉性侵。
    • Kyrie Irving 在社交平台分享反猶內容,引爆爭議。
    • 最嚴重的案例是 Mary Cain,她指控 Nike 為了數據與成績,逼迫她極端減重,導致身體與心理創傷,甚至出現自殘行為。而當她向教練與團隊求助時,卻被冷處理或無視。她控訴 Nike 將她視為工具,只關心「數據與表現」,而非一位熱愛運動的年輕女性。她的經歷,也讓 Nike 長年塑造的「激勵夢想、支持運動」品牌形象蒙上陰影。

    這些事件,讓 Nike 長年塑造的「支持運動、激勵夢想」形象徹底崩壞;Nike 近年來也不斷削減對中小運動員的贊助,只保留最頂級的明星。當品牌故事與現實脫節時,消費者的信任也隨之流失。


    Asics 與 Hoka 如何逆襲?

    與 Nike 的「失焦」形成鮮明對比,Asics 和 Hoka 的成功,歸功於它們對定位的偏執與專注。

    1. Asics:專注專業,極致研發

    當 Nike 在追求潮流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時,日本品牌 Asics 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回歸運動的本質。

    Asics 的名字來自拉丁語「Anima Sana In Corpore Sano」(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身體),這個理念從 1949 年創立至今從未改變。但真正讓 Asics 在近年來實現逆襲的,是他們對產品研發的極致追求。

    位於日本神戶的 Asics 人體工學研究所,是全球最先進的運動科學實驗室之一。在這裡,研究人員會用高速攝影機記錄跑者的每一個動作,用壓力感測器分析每一步的受力情況,甚至會研究不同材質的鞋墊對跑步效率的影響。

    成果是顯著的:

    • 2021 年推出的 Metaspeed Sky,被《跑者世界》評為年度最佳競速跑鞋。
    • 2019 至 2023 年,Asics 在美國市場市佔率從 4.2% 提升到 7.8%,而 Nike 從 46.2% 掉到 39.1%

     Asics 的聰明之處不僅在於技術,更在於他們的市場策略。他們沒有試圖和 Nike 在潮流市場正面競爭,而是專注於服務真正的跑者。

    Asics 在全球開設了數百家「跑步專門店」,店內配備專業的步態分析設備,可以為每個顧客提供個性化的選鞋建議。他們還推出了「Asics Runkeeper」App,不是為了賣鞋,而是真正幫助跑者記錄訓練、制定計劃、預防傷害。

    這種「產品 + 服務」的模式,讓 Asics 在核心跑者圈建立高度信任。

    2. Hoka:重新定義「舒適」與「輕鬆運動」

    如果說 Asics 的成功是靠技術和專業,那麼 Hoka 的逆襲則更加戲劇性——他們靠的是一個當初被嘲笑的創新。

    2009 年,兩位法國越野跑愛好者 Nicolas Mermoud 和 Jean-Luc Diard 創立了 Hoka。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如果加厚鞋底的緩震層,是不是可以讓跑步變得更舒適?

    這個想法在當時簡直是離經叛道。要知道,當時的主流觀點是「赤足跑」和「極簡跑鞋」,大家都在追求讓鞋子越薄越好。Hoka 的厚底鞋一出現,立刻被嘲笑為「小丑鞋」、「月球鞋」。

    當時流行「赤足跑」,大家追求越薄越好,Hoka 卻反其道而行。

    但 Hoka 的創始人堅信自己的理念,他們沒有去說服大眾市場,而是先找到了最需要這種產品的人群。

    Hoka 最初鎖定的是 超馬跑者和有傷病困擾的跑者——對於跑 100 公里的選手,舒適性比什麼都重要;而對於膝蓋或腳踝有問題的跑者來說,額外的緩震可能是他們繼續跑步的唯一希望。

    Hoka 採用超輕 EVA 材料,讓厚底鞋既輕盈又減震,迅速在超馬圈竄紅,並逐漸擴散到馬拉松跑者。

    隨著這些核心用戶的口碑傳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 Hoka。他們驚訝地發現,這種看起來笨重的鞋子,穿起來竟然異常輕盈。原來,Hoka 使用了超輕的 EVA 泡棉材料,雖然鞋底很厚,但重量反而比很多傳統跑鞋還輕。

    後疫情時代,當運動從「競技」轉向「健康生活方式」,Hoka 的理念「Fly Human Fly」完美切中時代情緒。不同於 Nike 的「Just Do It」那種充滿競爭和挑戰的口號,Hoka 傳達的是一種更加包容和愉悅的運動理念,它告訴消費者:運動可以輕鬆、可以快樂,而不是痛苦。「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奔跑的快樂,無論你跑得快還是慢。」

    這種兼容並蓄的精神讓 Hoka 的破圈,甚至進入時尚領域。根據 Deckers,Hoka 非運動場景銷售佔比已超過 40%


    球鞋品牌的逆襲,中小企業能學什麼?

    在這個時代,消費者購買一個產品不僅是解決功能需求,更是在購買一種身份認同和生活方式。

    1. 不做所有人的品牌,只做一群人的英雄

    Nike 的失敗在於想要「通吃市場」,結果失焦。而 Asics 與 Hoka 的成功,證明專注才是殺手鐧

    你不需要像 Nike 那樣花費數十億美元做全球行銷,你只需要找到一個足夠具體的痛點,然後成為解決這個痛點的專家。

    對中小品牌來說,資源有限,與其追求「爆款」或跟風,不如深耕細分市場。找到目標客群最痛的痛點,並用產品去解決。與其做第 1000 個普通的運動鞋品牌,不如做第 1 個「專門為扁平足設計」的運動鞋品牌。市場可能小一些,但競爭也少得多,而且客戶忠誠度會高得多。

    延伸閱讀:

    小眾市場如何打開一片天:解析 QALO、Allbirds、Banza、YETI 的市場定位與品牌策略

    2. 情緒價值 + 功能價值,缺一不可

    消費者不僅買功能,也買認同感。

    Asics 提供的情緒價值是「專業」和「堅持」。當你穿上 Asics,你不是在追隨某個明星,而是在追求自己的個人最佳成績。這種內在的動力,比外在的虛榮更加持久。

    Hoka 提供的情緒價值則是「輕鬆」和「包容」。它告訴你,運動不一定要很痛苦,也可以很享受。這種理念特別打動了那些被傳統運動文化排除在外的人群,比如初跑者、大體重跑者、中老年人等。

    兩者在情感的訴求前都沒有放棄產品性能,這才是真正能留住客戶的關鍵。

    3. 善用社群與內容,取代傳統廣告

    Hoka 幾乎不砸大廣告,卻靠社群口碑打開市場。

    他們沒有簽約超級巨星,而是贊助了大量的素人跑者和跑步社團。這些人可能在 Instagram 上只有幾千個粉絲,但他們的推薦是真實的、可信的。品牌經理分享過數據:

    • KOL 推薦購買的 Hoka 用戶,複購率高達 73%
    • 傳統廣告帶來的複購率僅 31%

    台灣的 Decathlon(迪卡儂)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他們很少做傳統廣告,但是在全台各地組織了數百個運動社團,從登山、騎行到潛水、瑜伽。這些社團不僅幫助 Decathlon 建立了深厚的客戶關係,也成為了最好的產品測試場所。

    在線上,Hoka 沒有強迫消費者下載 App 或註冊會員,而是通過內容來吸引他們。Hoka 的 YouTube 頻道上,不是產品廣告,而是各種跑步教學影片、運動員故事、賽事直播等。這些內容本身就有價值,觀看者自然會對品牌產生好感。

    這給中小品牌的啟示是:與其把錢花在昂貴的廣告上,不如投資在社群與內容建設上。創建一個 Facebook 社團、定期舉辦線下活動、真誠地回應每一個客戶的反饋,這些看似瑣碎的事情,累積起來的效果可能超過一個超級貴的廣告版位。


    結語:從 Nike 的教訓,到品牌長青的關鍵

    Nike 的故事,提醒我們一個殘酷的現實:再強大的品牌,如果忽略產品本質、忘記核心用戶,終將被市場修理。

    Nike 它曾經是全球最具號召力的運動品牌,擁有無數資源、明星代言與經典口號,但在這場變局中,它卻輸給了兩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挑戰者——Asics 與 Hoka。

    對於中小企業或亞馬遜賣家來說,這更是一個巨大的啟示。

    你不需要龐大的行銷預算,也不需要簽下國際巨星,你需要的是 精準洞察市場,找到細分需求,並用專注、偏執的態度,服務好那群「最懂你」的用戶。當 Nike 還在大喊「Just Do It」時,Asics 已經告訴跑者「我能幫你跑得更久」,Hoka 則對大眾說「運動可以很輕鬆」。這種細膩而具體的價值傳遞,比再炫目的廣告更能打動人心。

    品牌經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衝刺。

    短期的數據可能會引導你做出錯誤決策,但長期的品牌信任,才是最穩固的護城河。

    「堅持做對的事,比一時做對的事更重要。」


    時間軸

    00:00 精彩片段
    00:25 開場暖身


    02:49 Nike 跌落神壇的錯誤策略
    03:00 #1 過度依賴潮流與代言人效應
    04:57 #2 與核心跑者市場脫節
    07:46 #3 D2C 策略執行不順
    10:00 心佔可得性 & 實體可得性
    13:44 #4 代言人策略的反噬  


    17:03 Asics 與 Hoka 的逆襲策略
    17:06 Asics:科技 + 功能 + 實力
    20:39 Hoka:材質舒適 + 精準客群
    21:55 產品-市場(PMF)完美契合
    23:04 工商時間  


    24:38 值得學習的 4 個品牌經營策略
    24:49 策略1:專注細分市場
    26:18 策略2:創造體驗及身份認同
    27:16 策略3:內容創作和社群組織者
    27:40 策略4:與消費者共創品牌價值  


    28:34 品牌成功的關鍵
    28:41 #1 找到你的細分市場
    28:51 #2 建立真實連接,滿足痛點與爽點
    29:06 #3 保持敏捷和創新
    29:22 #4 注重長期價值

    立即分享

    TransBiz 獨家心法 PPCGO

    75 分鐘詳解,助攻你的跨境事業

    透過真實案例、拆解操作步驟,建立你打造亞馬遜獲利品牌事業的正確方法與思維!

    跨境策略免費諮詢

    30 分鐘,免費線上預約

    解答你開始亞馬遜的所有疑問!提供策略與行動計劃,助你提升營收、利潤

    更多文章

    在下方填寫資訊,開始免費訓練 ↓↓↓

    在下方填寫資訊,開始免費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