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來了!企業如何利用 AI 打造高效行銷策略與跨境事業

文章目錄

    文章導覽

    9 歲小學生用免費 AI 做出 Apple Watch App;文組的 NGO 和基層不用再苦學 Python,也能用自然語言 prompt 寫出自動化表單處理器,甚至能「vibe coding」,做出實際解決問題的程式,從瑣事中解放!記者也可以透過 n8n 即時監測國際新聞。

    這些,都不是未來學家的預測,而是 2025 年 5 月生成式 AI 年會上的真實案例。

    過去,我們談到打入國際市場,畫面總是:一整層樓的團隊翻譯產品文案、設計多國素材、苦熬長夜協調在地代操。

    如今,這些工作正迅速「自動化」。

    只需一個 prompt,Claude 就能一鍵生成七國語言產品說明;Midjourney 模擬出不同市場的包裝視覺;Runway 則同步輸出 TikTok 和 Reels 的產品影片。

    這是生成式 AI 帶來的現實改變:把內容創作從專業者手中解放,讓每個品牌都有「內建一支全球行銷團隊」的可能。

    「但 AI 不會偷走我的工作嗎?」很多人會這樣擔憂。

    坦白說,AI 確實會取代那些重複性、程序化的工作。但與其視 AI 為競爭對手,不如將它視為你的「數位員工」——

    一個不需要咖啡、不會請假、不會抱怨工作量過大的超級助手。在跨境電商的競爭中,問題已不再是「要不要用 AI 」,而是「如何比競爭對手更精明地運用 AI 」。

    根據 Gartner 的最新研究,2024 年全球已有 67% 的行銷團隊在日常工作中導入 AI 工具,而這個數字在跨境電商領域更高達 83%。

    誰能更快適應這場 AI 革命,誰就能在全球市場中搶得先機。

    過去一年,TransBiz 也積極打造了許多 AI 工具,協助 GSA 陪跑夥伴提升在亞馬遜初期階段的運營效率,包括選品、競品分析、市場洞察與品牌定位等。

    這集 Podcast 就來談談,如果你想要做跨境電商,如何在有限的人力下,善用哪些 AI 工具來幫助你達成目標,以及我們如何看待 AI 對企業的影響。


    AI 如何改變行銷人的日常?

    市場調查的革命性變化

    在過去,想要做一個產業的市場分析、競爭調查,需要進行大量的資料整理與搜集。

    Mic 提及,在 AI 世代來臨前,以前做市場調查就好像寫報告時用 Google 查一堆資料,查完之後還得重新整理、重寫,做一份完整的市場調查報告至少要三個禮拜以上;但現在有了 AI 輔助,也就兩、三天,就能有一個基本的雛形。

    而亞馬遜賣家們最頭痛的,也是一開始的競品分析、市場調查,為此 TransBiz 也開發了相對應的 AI 工具。

    人物誌與品牌定位工具

    除了細分市場,亞馬遜賣家們最頭疼的另一件事,就是如何打造一個具有差異化的品牌。

    為此,我們也將 Know-How 寫入了ChatGPT,協助賣家生成人物誌與品牌定位。

    Mic 說,以前請 GSA 的夥伴要問十幾個個問題,然後在 Google 搜索、思考,不弄個一、兩天也弄不出來。現在只要幾秒鐘,而且生成的人物誌,可能比自己以前花幾天寫出來的內容還要好很多。

    行銷必備的 STP(Segmentation, Targeting, Positioning)都有相應的工具可以使用。

    TransBiz 每月都會舉辦一次給 GSA 陪跑夥伴的實體工作坊,強化他們的能力、知識,以及賣家間彼此的鼓勵、交流。

    其中一次的工作坊剛好就是用 AI 工具來輔助做市場分析、品牌定位。有夥伴們分享:「現在 AI 真的太厲害了,以前我們產出這份報告要花兩個月、要花一、兩百萬。」

    Mic 回應道:「 過去找 ACNielsen、Kantar 這種專業的市場研究公司分析數據,確實需要非常高的成本。但現在,參加一個不到一萬元的全天工作坊,幾個小時就能學會怎麼做市場細分,產出調查報告。真的非常超值!」


    AI 在跨境電商的 5 大應用場景

    1. 用 AI 生成多語系文案

    以往,品牌要進軍海外市場,必須為每個目標市場聘請專業翻譯,不僅成本高昂,時間周期也相當漫長。而且,即使是專業翻譯,也難以準確把握各地的文化差異和消費心理。

    生成式 AI 徹底顛覆了這一格局。

    現在,像 ChatGPT 或 Claude 這種大語言模型,可以在幾分鐘內生成你的文案,不管是產品描述、社群文案,甚至是電子報等各種內容,都可以多語言地直接幫你生成。

    更重要的是,AI 不只是翻譯文字,還可以根據不同市場的需求、文化、你要描述的賣點、生活習慣來調整文案的風格。

    具體操作包括四個步驟:

    第一步:建立母語版本 – 你一定要先有第一版,先用你最熟悉的語言寫一次,把產品的賣點、說明、場景、規格等全部先表達清楚。

    第二步:設定目標市場文化指南 – 為每個目標市場建立文化指南,包括該市場消費者的偏好、禁忌、流行語、購物心理等。

    第三步:AI 輔助語言轉換 – 使用如下指令:「我想要把描述轉換成日文,根據日本市場的消費習慣進行調整,請注意要保留原文的賣點,符合當地的消費者心理去做調整。」

    第四步:在地化審核與微調 – 雖然 AI 可以生成大量的文案,但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挑戰。如果沒有專業顧問和懂當地語言、懂產品消費者的專業知識介入,產品描述就會變得很平凡,會讓產品變得很無聊。

    2. 視覺圖像與包裝模擬

    視覺是消費者看到產品的第一印象。

    不同地區對產品視覺的審美偏好差異巨大,一個在亞洲市場大受歡迎的包裝設計,可能在歐洲市場顯得過於花哨。傳統上,品牌需要為不同市場重新設計包裝和視覺素材,這不僅耗時且成本高昂。

    生成式 AI 徹底改變了這一領域的遊戲規則。

    通過 Midjourney、DALL-E 3、Leonardo AI 等工具,品牌現在可以快速生成針對不同市場的視覺素材,從產品包裝模擬到社群貼文圖像,再到電商平台的橫幅廣告,都能實現「一鍵在地化」。

    具體操作步驟

    1. 市場視覺風格研究:首先,品牌需要了解目標市場的視覺偏好。例如,日本市場偏好可愛、簡潔的設計;中東市場則偏好華麗、金碧輝煌的視覺元素。
    2. 建立視覺提示詞庫:為每個市場創建專門的提示詞集合,包括色彩偏好、構圖特點、文化元素等。這些提示詞將指導AI生成符合該市場審美的視覺內容。
    3. 包裝設計變體生成:使用如下提示詞模板:

    請為[產品名稱]生成一個適合[目標市場]消費者的包裝設計。產品為[產品類型],品牌風格為[品牌風格描述]。包裝應包含[必要元素],並符合[目標市場]的審美偏好,即[審美特點描述]。

    1. A/B 測試不同設計:生成多個設計變體,通過小規模投放在目標市場進行測試,收集真實用戶反饋,選出最佳設計方案。如果是亞馬遜平台上的賣家,可以透過 PickFu 的工具,只要花費 $50 塊美金,就能快速地得到真實消費者的反饋。
    2. 模擬真實應用場景:使用 AI 工具將設計放入真實的應用場景中,如貨架展示、消費者使用場景等,以評估設計在實際環境中的視覺效果。

    3. 廣告影片快速產出

    在社群媒體和短影片平台主導的今天,影片內容已成為跨境電商不可或缺的營銷資產。然而,傳統的影片製作不僅成本高昂,且製作週期長,難以適應多市場、多語言的需求。

    AI 影片生成工具如 Runway、Pika、Synthesia 等的出現,徹底解決了這一難題。品牌現在可以用極低的成本,在極短的時間內,生成大量針對不同市場、不同平台的專業影片內容。

    具體實施方法:

    1. 平台特性研究:不同的社交平台有不同的影片最佳實踐。例如,TikTok 偏好垂直、快節奏、有趣的短影片;YouTube 則可以是更長、更詳細的產品展示。
    2. 腳本自動生成:使用 ChatGPT 或 Claude 生成適合各平台的影片腳本,包括畫面描述、旁白文本等。可使用如下提示詞:

    請為[產品名稱]創作一個15秒的[TikTok/Instagram Reels]短影片腳本。產品主要賣點是[產品賣點],目標受眾是[目標人群]。影片風格應該[風格描述],並包含以下元素:[元素清單]。請提供完整的畫面描述和旁白文本。

    1. AI 影片生成:使用如 Runway的 Gen-2、Pika 等工具,將腳本轉化為實際影片。這些工具允許輸入詳細的場景描述、風格參考,甚至可以上傳品牌標誌和產品圖像作為參考。
    2. 多語言配音與字幕:使用 ElevenLabs 等 AI 語音工具,生成多語言的旁白配音;使用 Whisper API自動生成不同語言的字幕。
    3. A/B測試與優化:基於不同市場的反饋數據,不斷優化影片內容,提升參與度和轉化率。

    當然,AI 影片生成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在高度定制化、複雜敘事或需要真人情感表達的場景中,仍需要專業影片製作團隊的參與。但對於大量、標準化的產品展示和推廣影片,AI 已經能夠提供接近專業製作水準的成果。

    4. AI + 人機交互:打造真正有感的客服體驗

    許多品牌一開始會將 AI 視為客服自動化的萬靈丹,想著:「既然客服這麼麻煩,何不全交給機器處理?」

    但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他們的需求不只是「得到答案」,而是「有品質的解決過程」。尤其當自動化工具愈來愈普及(像是超市的自助結帳機),人們對「人味」的渴望反而愈強烈。

    因此,打造良好客服體驗的關鍵,不在於全自動或全人工,而是設計出「機器先行、真人接手」的流暢體驗

    1. AI 處理前端,高效率應答

    AI 可以處理前端大量、重複性的查詢,例如物流追蹤、退換貨政策、產品規格等,同時支援多語言,確保即使是全球用戶也能快速獲得資訊。

    2. 真人在關鍵時刻接手,拉高情感溫度

    當系統偵測到用戶語氣出現情緒詞彙、提問複雜或超出預設範圍時,應立刻引導真人客服介入,避免讓顧客感到被機器「踢皮球」。

    AI 腳本需設計「情境辨識」能力,例如根據關鍵字判斷客戶可能有不滿、疑惑或特殊請求,並設計適當的轉接邏輯與語句,維持體驗一致性。

    3. 身份透明,是信任的起點

    AI 不應該假裝是人。清楚告知「我是 AI,我會盡力協助您,有需要時會幫您轉真人客服」反而能建立用戶信任,讓整個互動更自然、更有人性。


    AI 生成的圖片、文案,實用性高嗎?

    若每個人都只問 AI 簡單的問題,而不給足夠的語境、品牌聲音、語氣,那麼產製出來的圖片、文案就會都長得差不多。

    所以「指令」很重要。

    我們除了必須懂得跟 AI 對話,但若要超越 AI,打造出差異化的內容,則還要比一般人更懂如何「架構」。因為,大家同樣都是用 ChatGPT 輔佐,但要讓你的 AI 與眾不同,那就是在於你提供給它不同的框架,讓 AI 在框架內自由發揮。

    AI 原始資料庫的重要性 – RAG

    所以,另一個重要的技術概念,是讓 AI 去搜索特定的資料庫,以讓產出更精準。

    比如你的資料庫是全世界過去 30 年來英國廣告人協會 IPA 的資料庫,當你讓 AI 專門搜索這個資料庫,你的問題又很明確地與資料庫有關時,它產出的內容就會更精準。

    這個技巧叫做「打造資料庫,再去問問題」,專業術語叫做「RAG」-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的運作流程是:先抽取資料(Retrieval),然後增強(Augment)到你原本的語言模型裡面,再產出最後的資料。

    RAG 解決了一個重要問題:AI 現在的資料庫太廣了,所以它抓的東西有時候關聯性性太低,甚至抓了一些垃圾資料給你。就像常說的 “Garbage in, garbage out”。


    AI 生成廣告素材的瓶頸

    在影片和圖像產出方面,也有許多比如 Runway、Pika、Synthesia 等。

    從使用經驗來看,這些工具都能夠產出不錯的概念,但如果真的要拿去投廣告,或者直接貼在社群媒體上,以中文市場來說,目前至少 TransBiz 在自己的影片內容製作上,還無法接受(或是我們沒有專家專門研究地很透徹吧?)

    AI 廣告素材工具如 Icon.ai ,雖然能快速生成大量 Facebook 廣告圖像與標題概念,但實測中仍存在實用性斷層。

    目前的主要限制在於:

    • 視覺風格統一性不足:即使同樣的 prompt,不同次生成的圖像仍風格差異大,難以維持品牌一致性。
    • 人物圖像常見異常扭曲:尤其在人臉、手部、肢體動作等細節上,仍難避免不自然或畸形問題。
    • 無法編輯中文,直接上架:現階段的生成圖像,多數仍需設計師手動修正,無法直接投放。

    目前為止,AI 生成影片的角色,仍偏向「概念激發器」或「提案草圖輔助」。這使得 AI 更適合作為「靈感啟動器」,協助行銷團隊做腦力激盪,而非立即投入實戰。



    AI 生成語音的優勢

    相較於影像的繁複與限制,語音生成的應用已顯成熟。像 ElevenLabs 等平台,能輸出多語種、高情感擬真語音,甚至具備語氣風格切換的能力。

    實際應用中,語音生成提供三大優勢:

    1. 重製舊素材:過去難以使用的片段,搭配新的 Voiceover,即可重新剪輯成新內容。
    2. 跨語系高效率產出:針對不同市場,快速生成多語旁白,協助同一影片內容在不同區域上架。
    3. 聲音一致性更易控管:比起真人錄音,AI 語音反而能更穩定地維持品牌語調與聲線識別度。

    這使得 Voiceover 成為品牌在進入 AI 影音製作時最容易採用的起點。


    AI 在時尚品牌攝影的應用

    歐洲時尚電商 Zalando 已將 AI 模型應用於模特影像生成,從原本 6–8 週的拍攝流程,縮短為 3–4 天,大幅降低時間與成本。

    這不只是技術上的改進,更是一種內容生產邏輯的轉變

    1. 一次建模,長期使用:拍攝模特一次,即可生成大量風格一致的搭配圖片。
    2. 場景一致性全面提升:透過 AI 控光、構圖、比例校正,品牌視覺標準可全面控管。
    3. 擁有素材,不等於拍素材:品牌不再是一次次拍照,而是擁有「人物素材資料庫」。

    這也推動了模特、攝影師、造型師之間的合作模式變革,從單次合作,轉為「數位授權 + 訓練數據提供者」。


    WPP 的 AI 整合平台

    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之一 WPP 開發了 WPP Open,這是一個整合 AI 技術的平台,有點像 AI Thought Partner,同時又像是幫助你在短時間內收集資料,跟你一起做腦力激盪、觸發靈感的工具。

    核心優勢

    龐大資料庫:WPP 在公司裡面有非常龐大的數據庫,當他用這個資料庫讓 AI 工具撈資料時,對於整個廣告活動、內容產出、市場假設、消費者洞察、行銷語句的使用,他們有很多不同的腦力激盪模型。

    完整方法論:他們不但有資料庫,所有模型也都有,還有方法論——一套完整的做事方式,都寫到 AI 工具裡面去。

    標準化流程:以前可能是一步一步做,現在把步驟全部整合進去,搭建好框架,讓人跳進去後開始運作,快速產出比較有品質的制式產出。

    效率提升數據

    WPP 在平台上說,對比傳統工作流程,透過 AI Platform 加速流程,交付任務的時間快了 86%。這代表原本工作時間的截止日,以前給 10 天,現在只給 5 天。

    WPP 的技術長 Stephen 也提到,目前 AI 工具日漸普及,但複雜的行銷活動、行銷策略及戰略,還是需要專業的代理人、顧問,或者是人類的創意。

    目前你還是很難讓 AI 取代創意,除非這個 AI 會喝酒——有時候創意真的在洗澡、上廁所跟喝酒的時候出現。


    用 AI Coding 的挑戰,招募人才

    在 TransBiz 的工程師招募中,設計了一道「非 AI 無法解題」的技術評測。

    題目設計原則很簡單:給你一個一週內不可能用傳統方式完成的任務,但如果你會用 AI Coding(如 GitHub Copilot、Claude 寫 API 代碼),就有機會如期交卷。

    這樣的評測方式,不只是檢測「會不會寫程式」,而是反映出三個態度:

    1. 是否願意學習新工具
    2. 是否具備問題重構與模組分解能力
    3. 是否具備 AI 協作思維,而非單打獨鬥習慣

    在未來,這將不只是工程師的挑戰,也會是設計師、行銷人、甚至營運者的通關條件。


    AI 在企業的應用與侷限性

    基本應用與注意事項

    通常 ChatGPT 的資料,大方向上 80% 不會有問題。比較保險的做法是請 ChatGPT 做深度的研究,才能抓最新的資料。要記住,大語言模型所擁有的資料是有年限的。

    如果不是創意生成式的內容,而是任何基於事實、有絕對正解的問題,一定要強迫他做事實查核,並且提出連結。

    另外,AI 工具的限制,越來越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使用者的「心理門檻」。

    從 Canva、Notion AI、ChatGPT、Midjourney 到 Copilot,每一個工具的應用差距,往往來自於「用或不用」的態度,而非「會不會用」。

    企業內部最常見的三種反應模式:

    • 本位思維:我做得好好的,為何要換?
    • 疑慮焦慮:這樣會不會取代我?
    • 認知偏差:AI 是行銷或工程師的事,與我無關

    事實上,AI 不是來改變你的崗位,而是改變你完成任務的方式。若能將 AI 視為日常工作流程的「強化器」,而不是競爭者,組織便能快速適應這場工具革命。

    擁抱 AI,優化每日待辦

    在工作越來越碎片化的時代,每天的 To-Do List 動輒上百項。AI 的價值,不在於讓你變得更忙,而在於幫助你判斷哪些事情可以不做、哪些事可以交給機器、哪些事才值得你投入時間。

    具體實踐方式:

    • 將日常任務分類為「可以自動化」與「需要判斷力」
    • 讓 AI 每天幫你產生三個重點建議行動項目
    • 用 AI 幫你預測時間花費與任務效益比,安排日程優先級

    AI 不是替代你,而是協助你重新分配注意力,把時間花在真正值得的事上。

    這也是我們要面對的下一個挑戰:不是讓 AI 更強,而是讓我們自己,變得更清醒。


    結語

    AI 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跨境電商和品牌行銷的格局。

    從市場研究到內容創作,從客戶服務到數據分析,AI 都在提供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可能性。然而,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完全依賴 AI,而在於理解 AI 的能力和局限性,將其作為強大的工具來增強人類的創造力和決策能力。

    在這個 AI 時代,品牌和企業需要重新思考人才策略、工作流程和競爭優勢。

    那些能夠有效整合 AI 技術,同時保持人類創意和判斷力的組織,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關鍵是要擁抱變化,持續學習,並將 AI 視為合作夥伴而非威脅,共同創造更高效、更創新的商業解決方案。




    00:49
    開場:AI 在夯什麼?

    04:27 AI 如何改變行銷人的日常?

    10:53 AI 如何生成跨境電商所需的圖、文?

    12:59 AI 產圖文,實用性高嗎?

    14:39 AI 的盲區:策略 & 決策

    15:47 AI 原始資料庫的重要性

    17:30 AI 生成影片的堪憂

    18:59 AI 生成語音的優勢

    19:53 AI 生成廣告素材的瓶頸

    21:46 工商時間

    23:21 客服與 AI 的人機交互

    25:21 AI 在市場數據和分析應用

    27:29 AI 在時尚品牌攝影的應用

    30:36 WPP 的 AI 整合平台

    34:01 用 AI Coding 的挑戰招募人才

    37:23 AI 在企業的應用與侷限性

    40:58 擁抱 AI 工具,優化每日待辦

    立即分享

    TransBiz 獨家心法 PPCGO

    75 分鐘詳解,助攻你的跨境事業

    透過真實案例、拆解操作步驟,建立你打造亞馬遜獲利品牌事業的正確方法與思維!

    跨境策略免費諮詢

    30 分鐘,免費線上預約

    解答你開始亞馬遜的所有疑問!提供策略與行動計劃,助你提升營收、利潤

    更多文章

    在下方填寫資訊,開始免費訓練 ↓↓↓

    在下方填寫資訊,開始免費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