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商品已經不只是「好用」就夠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喝咖啡,不只是為了提神,而是為了享受一個「自己的時光」;買一雙鞋,不只是因為好穿,而是因為它讓你相信品牌傳遞給你的「感覺」(沒有不可能,JUST DO IT !)。就像 Mic 說的,大部分消費者在消費的時候,是動用「感性」的神經,而不是「理性」,當我們選擇某個品牌,不一定是它真的最好,而是它「讓你有感覺」。
這,就是今天要說的——「情緒價值」。
從小廢物俱樂部說起
在社群平台上,有一個名為「小廢物俱樂部」的社團,成員超過百萬。這裡的「小廢物」並不是貶義,而是指各種療癒性的小物件:按下去會發出尖叫聲的羊咩咩、桌上陪伴你紓壓的小玩偶……這些看似無用的小物件,卻能在繁忙生活裡帶來一瞬間的放鬆與愉悅。
這正是所謂「情緒價值」的體現——產品本身可能沒有太多功能,但卻能在心理層面滿足人們的需要。
「情緒價值」一詞在 2023 年開始走紅,源自中國作家蔡鈺的暢銷書。
隨著這個概念在小紅書、抖音等社群媒體的傳播,它迅速成為行銷與商業界的熱門話題。
然而,若回顧國際品牌的發展,所謂「情緒價值」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是行銷長久以來的基礎手法——只是現在,它被重新命名並賦予了更直白的解釋。
情緒價值是什麼?三個核心概念
「情緒價值」可以從三個核心概念來理解:
- 正向與負向的情緒影響:生活中總有一些人,讓你與他相處時心情愉快、充滿正能量;也有些人,只會潑冷水、帶來「Emotional Damage」。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同樣如此,一個品牌能否帶來正面的情緒體驗,決定了它在市場中的位置。
- 情感互動 vs. 資訊輸出:有些溝通僅僅是冷冰冰的資訊傳遞,而真正能產生情緒價值的,是帶有溫度的互動。當品牌不只是告訴你「產品規格」,而是與你分享生活故事時,它便在輸出情緒價值。
- 實用價值與情緒價值的區分:產品可以有實體效用,例如傢俱、家電;但是否能創造情緒價值,則取決於它能否引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兩者並不衝突,卻在消費決策中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
簡單來說,情緒價值就是一種「讓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的附加價值。它可能來自於產品的設計、品牌的故事、購買的儀式感,甚至是使用時的感受。
情緒價值在流行什麼?
在社群媒體的放大效應下,情緒價值很快爆紅。它成為一種新風口,行銷講師與商業導師紛紛將之打造成課程、書籍。
但其實,早在西方市場,這個概念早已被廣泛應用。比如星巴克,不只是在賣咖啡,而是賣「在城市裡暫停片刻、感覺自己很潮」的情緒。
這也解釋了為何情緒價值能成為品牌的關鍵武器:當市場上有太多功能相似的產品時,唯有能帶來情感共鳴的品牌,才可能脫穎而出。
案例一:椰樹牌椰汁的「土潮」逆襲
在討論「情緒價值」時,中國的老牌飲料——椰樹牌椰汁——成了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
這個品牌的產品功能單純,只是一瓶解渴的飲料;然而,它卻因「老土」的外觀而意外翻紅,被年輕人重新賦予「土潮」的文化意義。這背後,正好體現了情緒價值如何讓品牌從功能層面跳升至情感層面。
「老土」設計反成潮流符號
椰樹牌椰汁的包裝,長期以來被視為「過時」:鮮黃色底、紅字密佈,視覺效果相當「復古」甚至「廉價」。在消費者普遍追求簡約、時尚設計的飲料市場裡,這樣的外觀顯得格格不入。
然而,正因為它與「現代審美」的反差,年輕人在使用時反而產生了一種戲謔的趣味。
當你在摩登的咖啡館或時尚景點裡,手裡卻偏偏拿著一瓶「老氣」的椰樹牌,這種衝突感成了一種「酷」。年輕人將其戲稱為「土潮」,意思是:越土,越潮。
這個現象說明,消費者能主動改寫品牌的意義,將「缺點」轉化為「特色」。
情緒價值如何超越功能價值?
如果僅看產品功能,椰樹牌椰汁不過是瓶普通的解渴飲料。它的價值,原本應該與便利商店裡的其他飲品相差無幾。
然而,當它成為一種「潮流符號」後,消費者在購買時獲得的不只是水分與清涼,而是一種「自我表達」與「身份認同」。
喝椰樹牌,不再是單純為了解渴,而是為了參與一場「反潮流」的遊戲。
這正是情緒價值的力量:它讓一個毫不起眼的產品,獲得超越功能的情感附加值。
情緒價值能被量化嗎?
我們該怎麼塑造、量化情緒價值?
舉例來說,一杯便利商店的罐裝咖啡大約值 30 元,這是單純的功能價值。但同樣是一杯咖啡,若放在星巴克,因為附帶了「洋氣」「身份感」「城市氛圍」,價格就能翻倍。
消費者買的不只是咖啡,而是「我很潮」的情緒。
椰樹牌椰汁的「土潮」現象,也可用同樣的邏輯解釋:產品沒有改變,但它所帶來的情感滿足,讓消費者願意賦予它更高的價值。這種價值雖然難以用數字精確衡量,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消費決策。
從被動到主動:品牌與消費者的角色互換
值得注意的是,椰樹牌椰汁並沒有刻意進行包裝翻新,也沒有策劃大型行銷活動。它的逆襲,完全是因為年輕人在社群媒體上的二次創造與戲謔使用。
換句話說,品牌價值有時並非掌握在企業手中,而是會被消費者重新定義。
椰樹牌的案例提醒我們:品牌的意義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消費者的再詮釋,可能讓一個看似過時的產品煥發新生,甚至成為潮流。
案例二:IKEA 的體驗設計與情緒價值
如果說椰樹牌椰汁的「土潮」是來自於消費者的自發詮釋,那麼 IKEA 則是企業主動設計出來的情緒價值典範。
這家來自瑞典的傢俱巨頭,早已不僅僅是賣桌椅櫥櫃的商店,而是藉由一連串的細節設計,將購物過程變成一種「愉快體驗」。
這正是情緒價值在商業上的高階應用:品牌不只是滿足你的需求,而是讓你在消費的每一步,都感覺到舒適、愉悅,甚至想要再次回來。
為家長和孩子設想的細節
一個最經典的例子:親子購物場景。
對於許多家庭來說,挑傢俱是一件耗時又瑣碎的過程,尤其當家長不得不帶著年幼的孩子一同前往時,整個體驗往往變得焦頭爛額。孩子坐不住、沒有耐心,結果父母也無法專心挑選。
IKEA 很清楚這個痛點,因此在許多門店裡設置了免費的遊樂場,甚至安排專人照看。
孩子可以在裡頭玩上一、兩個小時,開心打發時間;而父母則能安心地在賣場裡慢慢挑選,無須分心。
這個設計本質上與傢俱本身無關,但卻直接提升了消費體驗,帶給顧客一種「被理解」的感受。對家長來說,這種體貼本身就是一種情緒價值。
DIY 組裝:從抱怨到成就感
IKEA 的另一個標誌性特點,是大部分傢俱需要自己組裝。
對於初次購買的消費者來說,這可能會是抱怨的來源:「花了錢還要自己動手,這不是折磨嗎?」然而,隨著顧客實際投入這個過程,情緒卻發生了轉折。
當你親手花了兩個小時,將一張桌子、一個櫃子一塊塊拼湊起來,最後把它完整地放在家裡時,心中往往會產生一股自豪與依戀。
即便產品並不完美,你也會告訴自己:「這是我一手完成的,我才不要退貨!」這種情緒,就是品牌刻意設計的「成就感體驗」。它讓產品超越了物理層面的功能,轉化為情感上的依附。
流程設計:從購物到「完美句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過:在 IKEA 門店出口處,總會有一個讓人難以抗拒的「冰淇淋小站」。
當你經過數小時的挑選、搬運與結帳流程後,來上一支價廉物美的冰淇淋,會讓整個購物體驗畫上「甜蜜句點」。
這種小小的安排,讓消費者在離開時帶著愉快的心情,甚至忘記過程中可能的疲憊與不便。
這樣的細節設計,正是 IKEA 能夠在全球受到消費者喜愛的重要原因。
它不僅解決了購物中的功能性問題(例如傢俱選購、價格合理),更在流程的最後一步,補上一個情感上的正向體驗。
IKEA 的哲學:理解消費者的情緒
IKEA 的做法告訴我們,情緒價值並不是一種「額外附加」的花招,而是來自於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與其說 IKEA 是「提供情緒價值」,不如說它是「洞察消費者的情緒」。品牌觀察到家長的焦慮、顧客的成就需求,以及購物過程中需要小確幸的心理,並透過設計一一回應。這種做法,讓消費者在潛移默化之中對品牌產生好感,進而形成長期忠誠度。
消費者的差異化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消費者對 IKEA 的體驗感受並不一致。
有人覺得 DIY 組裝帶來成就感,有人則只是單純因為「價格便宜」而接受組裝的不便。
這也說明,情緒價值並非單一模式,它會因消費者的心理差異而展現不同效果。但不管是哪一種情境,IKEA 都成功地將自己與「生活方式」「家庭體驗」綁在一起,讓它的價值遠遠超越了「賣傢俱」本身。
案例三:泡泡瑪特與盲盒經濟的情緒遊戲
若要找一個近年最能體現「情緒價值」的品牌,泡泡瑪特(POP MART)幾乎是繞不開的案例。
這個起源於中國的潮玩品牌,靠著「盲盒」模式迅速竄紅,成為年輕世代追捧的對象。它的成功,並非單純來自產品功能或價格優勢,而是巧妙地結合了「期待」「驚喜」與「社群互動」,把消費過程轉化為一場充滿情緒波動的遊戲。
泡泡瑪特發展背景
泡泡瑪特成立於 2010 年,最初是一家銷售潮流玩具的零售店。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創始人王寧意識到僅僅作為零售商難以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因此,品牌開始轉型,專注於開發自有 IP,並於 2016 年推出了首個盲盒系列,迅速引起市場關注。隨後,泡泡瑪特持續推出多個受歡迎的系列,如 Molly、Dimoo、Labubu 等,逐漸成為潮流玩具市場的領導品牌。
初識泡泡瑪特:一個「看不懂」的現象
許多人初次遇見泡泡瑪特時會感到困惑。
Anfernee 提到,第一次在西門町看見那家四層樓高的泡泡瑪特新店時,完全摸不著頭緒——「POP MART,是在賣什麼?」他甚至一度以為只是某個本地畫家的作品展,懷疑這樣大間、一棟樓的店面能否生存。
直到開幕當天,看到消費者大排長龍,他才意識到,這裡賣的絕不是一般的玩具。
進入店內後,才明白泡泡瑪特營造的氛圍有多強烈。
四樓的空間被打造成宛如畫廊,展示大型設計師公仔;三樓則是一整片奇幻的玩偶世界,讓人彷彿走進美術館。這種空間設計,本身就是在塑造情緒價值:消費者不再是單純買公仔,而是「走進設計師的世界」,體驗一種藝術化的消費氛圍。
代表產品:
- Molly 系列:由香港設計師王信明創作的 Molly 娃娃,以其獨特的造型和多變的主題,成為泡泡瑪特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之一。
- Dimoo 系列:由中國設計師 Ayan 創作的 Dimoo 角色,以其夢幻的風格和可愛的形象,迅速獲得消費者的喜愛。
- LABUBU 系列:由香港的藝術家 Kasing Lung(龍家昇)設計的。他的作品以其獨特的奇幻風格和童話怪奇形象而聞名。4月,韓國女團 BLACKPINK 成員 Lisa 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她與 Labubu 玩偶的合照,並在直播中與 Rosé 一起拆 Labubu 盲盒,這些行為大幅提升了Labubu的知名度。隨後,Labubu在泰國成為時尚配件的熱潮,甚至被選為泰國官方旅遊大使,出現在曼谷的地標和文化活動中。
三大策略:IP、盲盒、社群
泡泡瑪特的成功,有三大核心支柱。
- IP 開發與聯名合作
它不僅自創了 Molly 等經典角色,還與迪士尼、Marvel 等國際品牌合作。幾乎所有你叫得出名字的動畫或流行 IP,泡泡瑪特都能推出聯名版本。這種龐大的 IP 宇宙,為消費者營造了一種「收藏世界」,每一個角色背後都附帶情感投射。 - 盲盒模式的驚喜與焦慮
消費者買到的並不是確定款式,而是一個隨機「抽中」的玩偶。這種模式挑動了人性中對未知的渴望與焦慮——你想要特定的一款,但開盒前永遠無法確定。有人因此一盒盒買,期待「歐皇附體」;有人則乾脆買一整套 12 款,只為了確保心頭好能到手。這種過程,本身就像在玩一場「小型樂透」。 - 社群經營與二級市場
當消費者抽到重複款式時,往往會到網路社群與其他人交換。這種需求自然形成了龐大的交易與交流平台。於是,泡泡瑪特的消費者不只是顧客,更是「社群玩家」。他們透過交換、分享開箱影片、展示收藏,進一步強化了對品牌的黏性。這種社群互動,正是情緒價值延伸的最好體現。
被放大的情緒價值
盲盒的設計,其實就是在操縱「期待與落差」。
當你拆開盒子的那一刻,情緒瞬間被推到高點——要麼是驚喜,要麼是失望。但即使失望,你依然會被推動去再次消費,因為「下一盒或許就是我要的」。
這種心理機制,正是泡泡瑪特的高明之處:它讓消費本身變成一種帶情緒波動的體驗。
甚至有人說,「這不就是樂透或賭博的邏輯嗎?」確實如此,但不同的是,泡泡瑪特把它包裝得更有趣、更可愛,讓消費者甘願沉浸其中。對年輕人而言,這是一種低成本、持續可參與的「驚喜遊戲」。
從「玩偶」到「現象」
泡泡瑪特的商業模式,最終讓它超越了玩具零售,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消費者在開盲盒時,不只是期待一個公仔,而是期待一段「情緒上的故事」。Lisa(BLACKPINK 成員)曾在影片裡拆盲盒時,邊喊著「Oh! Is it yellow?」邊開心尖叫。這樣的片段被粉絲大量轉發,讓更多人感染到那份單純的喜悅。這就是情緒價值的傳染性——快樂能被複製與擴散,進而帶動銷售。
截至 2024 年上半年,泡泡瑪特的營收已達 45.58 億元人民幣,從 2023 年的 33 港元左右的股價來到如今的 322 港元的價格,已經成長快 10 倍。這不僅代表它的生意成功,更說明了情緒價值能被轉換成真金白銀的強大力量。
社群與品牌的共生
泡泡瑪特案例提醒我們:品牌不再是單向度地「賣東西」,而是創造一個能夠持續刺激情緒、並讓消費者自願參與的生態。
當消費者在社群裡展示自己的收藏、進行交換,他們已經在為品牌做口碑傳播。這種「情緒價值+社群效應」的組合,才是泡泡瑪特最獨特的商業秘密。
案例四:Build-A-Bear Workshop 的「創造生命」體驗
在美國,有一家玩具零售商成功證明:即使只賣一種產品,也能憑藉「情緒價值」逆襲市場。這家公司就是 Build-A-Bear Workshop。
顧名思義,這並非單純的玩具商店,而是一個讓消費者「動手參與、賦予生命」的工作坊。它不靠產品多樣化取勝,而是透過打造體驗,將一隻簡單的泰迪熊,變成承載情感的「家庭成員」。
從無聊商店到情感體驗的轉折
Build-A-Bear 的創辦人最初萌生想法,是因為帶孩子逛玩具店時感到「無趣」。當時的玩具店空間雖然龐大,卻缺乏體驗:顧客只能挑選架上的產品,最後由櫃檯人員結帳。對孩子而言,這樣的過程並不能激起情緒,更無法留下深刻的記憶。
於是,創辦人決定開設一家截然不同的店:不再只是「買玩具」,而是「親手製造玩具」。這個構想後來成為 Build-A-Bear 的核心理念——消費者必須親自參與,讓泰迪熊「誕生」。
一場賦予生命的儀式
走進 Build-A-Bear,流程不再是簡單的「挑一隻熊帶回家」。而是包含一系列儀式化的步驟:
- 挑選外觀:孩子可以選擇熊的毛色、眼睛形狀,甚至是服飾配件。這讓每一隻熊都獨一無二,承載著小主人個人的喜好。
- 填充棉花:工作人員會引導孩子親手幫泰迪熊填充棉花。這個動作不僅增添參與感,更讓孩子覺得自己正在「創造」一個生命。
- 放入心臟:最關鍵的一步是,孩子需要把一顆象徵心臟的小布片放入熊的身體裡。這個設計極具儀式感,意味著泰迪熊不再只是布偶,而是有了「生命」。
- 量身高與命名:完成填充後,還會為熊量身高、體重,並頒發一張「出生證書」。孩子會親自為泰迪熊取名字,從此它不再是一件商品,而是「家庭新成員」。
最後,孩子帶著親手創造的熊回家,那份滿足感與喜悅,往往比熊本身的價值更重要。
情緒價值的力量:超越產品功能
其實,很多小朋友會對玩具泰迪熊產生感情,或者認為玩具「有生命」。這其實也是一種情緒價值,或者說我們最早的「情緒價值」的寄託。
對孩子而言,玩具泰迪熊不僅是一個玩具,而是一個「朋友」。對家長來說,看到孩子如此投入,甚至因此培養出同理心與責任感,本身就是巨大的價值。
這樣的體驗,讓 Build-A-Bear 成為一個「情感工廠」,它賣的不是布偶,而是親子間的回憶、孩子的成長故事,以及「參與其中」的快樂。
疫後的業績逆襲
有趣的是,在疫情結束後,全球零售業普遍面臨復甦挑戰,但 Build-A-Bear 的業績反彈速度卻超過了樂高、Hasbro 等國際玩具巨頭。
要知道,後者擁有龐大的產品線與行銷資源,而 Build-A-Bear 幾乎只賣一種產品——泰迪熊。這樣的表現,足以證明「情緒價值」的力量遠遠超越產品本身。
它的模式告訴我們:在競爭激烈、產品選擇過多的時代,功能性差異已不足以構成護城河。能真正打動人心的,是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獲得的獨特感受。
從玩具到情感品牌
Build-A-Bear Workshop 展示了品牌如何將「產品」轉化為「故事」。它不僅提供一個可愛的泰迪熊,更讓消費者帶回去一段「親手創造的記憶」。這段記憶會伴隨孩子成長,也會成為家長心中珍貴的片刻。這,就是情緒價值最持久的形態。
總結:情緒價值是品牌的長期修煉
今天的市場,產品選擇過於多樣,功能層面的差異化早已不足以支撐品牌的獨特性。真正能讓品牌長青的,是能否持續提供情緒價值。
椰樹牌椰汁的「土潮」翻轉,證明品牌可以被消費者重新定義;IKEA 的親子體驗與購物設計,展示了如何從細節中創造愉快感受;泡泡瑪特的盲盒遊戲,則把期待與驚喜轉化為龐大營收;Build-A-Bear 更是藉由「賦予生命」的體驗,把單一產品升華為家庭故事。
這些案例都告訴我們一個共同道理:消費者買的不是產品,而是當下的情緒與體驗。
對品牌而言,問題不再是「我們提供什麼功能」,而是「我們能帶給消費者什麼感受」。
情緒價值,正是品牌與消費者建立長期連結的關鍵,也是未來市場競爭中最穩固的護城河。
時間軸
00:00 精彩片段
00:21 開場暖身
01:29 什麼是情緒價值?
01:45 情緒價值的 3 個核心概念
03:20 情緒價值在紅什麼?
04:48 案例:椰樹牌椰汁
05:15 情緒價值能被量化嗎?
05:48 情緒價值是行銷手法
07:19 案例:IKEA 宜家家居
09:45 情緒價值 = 美好生活的想像
12:03 最會提供情緒價值:時尚、潮牌
13:14 六大情緒價值品類
13:23 #1 奢侈品
13:34 #2 盲盒 & 收藏品
14:24 #3 潮流服飾
14:31 #4 生活方式品牌
14:47 #5 電子產品
14:55 #6 高端服務
15:11 工商時間
16:45 成功行銷情緒價值的品牌案例
16:52 案例1:泡泡瑪特
17:38 #1 IP 開發與聯名合作
18:43 #2 盲盒模式
19:13 #3 社群經營
20:32 案例2:Build-A-Bear Workshop
23:08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