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我們談到「平價替代品」(以下簡稱平替)時,總帶著些許偏見。
這些產品被視為「仿冒」、「山寨」,甚至是品質低劣的代名詞。然而,隨著消費意識的轉變與審美水準的提升,現代的「平替經濟」不再只是低價與仿製,而是深層次的「價值重塑」。消費者不再一味追逐大牌,而是開始精算品牌溢價、重新思考「什麼樣的產品,才值得我花錢」。
這集《賣億不賣聲》將探討「平替經濟」的形成邏輯與品牌策略,並透過三個代表性案例:徠芬吹風機、ZARA 服飾、MINISO 名創優品,拆解這些品牌如何在「大牌壓力」下找出破口,成功塑造自己無可取代的市場位置。
什麼是「平替經濟」?
「平替」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美妝與服飾圈,意指「功能、外觀、體驗接近名牌,但價格更實惠」的產品。而「平替經濟」的出現,則是伴隨著全球消費模式的轉變而逐步成形。
- 消費理性化趨勢加劇
進入後疫情時代後,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要求越來越高。一項來自麥肯錫的調查指出,高達 74%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經濟壓力之下「重新考慮品牌選擇」,更願意轉向「價格合理但品質不打折」的替代品牌。 - 審美水平提升,設計普及化
隨著社群媒體與設計資源的普及,消費者的「審美水準」已非以往。產品是否美觀、是否跟得上潮流,變成了消費決策的關鍵指標之一。這也迫使許多中低價品牌投入更多心力於設計與品牌塑造,而不再只靠「價格」打天下。 - 價值導向的消費意識抬頭
「我不再只是買一個品牌,而是買一種價值感」,這句話正是平替文化的底層邏輯。對現代消費者來說,能提供情緒價值、社交認同、審美滿足的產品,即便不是「原版」也值得入手。
平替經濟並不是「山寨文化」的翻版,而是新一代消費者在價值觀變動下所創造出來的品牌新局。
打造平替品牌的優勢與侷限
平替品牌之所以能夠在紅海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有其獨特的「商業機制」:
優勢一:撼動高價市場的「心理防線」
許多平替品牌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它們精準擊中了高價品牌的心理死角——「為什麼一支吹風機要賣兩萬?」、「一件大衣賣一萬跟兩千有什麼差別?」一旦消費者產生這種疑問,平替品牌就有機會進場說服對方:「我們可以做到 90% 的功能,但只要你付 30% 的價格。」
優勢二:低成本進入、高頻次迭代
平替品牌大多採用輕資產模式運營,例如代工生產、簡化供應鏈、直接電商銷售等方式,讓產品能夠快速進入市場並且快速調整,迴避了大品牌常見的創新包袱與開發週期限制。
侷限一:品牌忠誠度難以建立
平替品牌的核心價值是「替代」,這意味著消費者的忠誠度可能不高,隨時都可能被另一個更便宜、設計更好、評價更高的平替品牌取代。
侷限二:容易落入「價格競爭」陷阱
當平替品牌之間競爭加劇,最直接的武器就是價格戰。然而這樣的方式極容易侵蝕品牌利潤,讓品牌陷入「銷量成長、利潤縮水」的惡性循環。
所以,不是每個品牌都適合走「平替」路線;成功的平替品牌,往往不是單純「複製」,而是以創新的商業模式與品牌價值,完成「平行替代」甚至「價值超越」。
三大成功平替品牌案例分析
1. 徠芬(Laifen):中國製造的 Dyson「高智價」平替
Dyson Supersonic 主打科技感與極致風速,但單價高達台幣 14,600 元起。Laifen 觀察到這個市場缺口,以「90% 效能 + 40% 價格」的定位搶攻市場,定價僅約新台幣 5,000~6,000 元,並在包裝設計、UI 介面、使用手感上極盡貼近 Dyson 使用者需求。
品牌介紹
Laifen(徠芬)創立於 2019 年,最初只是一個科技創業團隊,但其主打產品——高速吹風機 Laifen Swift,卻在短短三年內在全球賣出數百萬台。這款產品以不到 Dyson Supersonic 一半的價格,號稱提供同樣等級的風速與使用體驗。
如何對標 Dyson?
徠芬吹風機的成功,絕對不是單靠「價格便宜」這件事。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它的產品設計、定價策略、行銷手法,會發現這是一個精心策劃的「價值重組計畫」。它並不是單純模仿 Dyson,而是用一種工程師思維「重新定義」了吹風機的價值。
首先在產品層面,徠芬從一開始就不做「廉價電器」,而是設定產品核心目標——打造百元美元內最強性能的吹風機。
它透過高轉速數位馬達(每分鐘高達 11 萬轉),達到與 Dyson 吹風機幾乎等級相當的風速效果;同時在降噪、過熱保護等核心技術上,也做到業界中上水準。這些功能背後,是一整套自建研發團隊與自主供應鏈的策略。
與其說它在「模仿」,不如說它在「解構」一台高價吹風機的成本結構與使用痛點,再以模組化方式重建產品。
在行銷策略上,徠芬則選擇避開傳統的家電銷售通路,不在百貨商場鋪貨,也不靠線下促銷,而是直接走 DTC(Direct-to-Consumer)模式,在 TikTok、YouTube、Instagram 等平台以 KOL 體驗、開箱實測與功能 PK 影片切入市場。
這樣的操作非常精準地打中了現代消費者最在乎的東西:真實使用感受 + 社群信任感 + 高性價比。
此外,徠芬還很聰明地利用了「品牌顏值」與「高感知價值」來建立信任。從包裝設計、機身外觀到配件盒,全部模仿 Dyson 等級的「高端感」,讓消費者在拆封過程中就產生一種「這不像便宜貨」的心理認知。這點在產品攝影、網站視覺與品牌文案中也一再強調。
簡單說,徠芬不只是在功能面做出 90 分的表現,更在品牌視覺、社群內容與行銷體驗上,努力達到「質感平替」的頂標,成功說服消費者:「你不是為了省錢,而是做了一個更聰明的選擇。」
市場表現與數據
根據報導,Laifen 在 2022 年出貨量超過 150 萬台,2023 年更進一步跨足日本、歐洲與北美市場,全年營收達人民幣 13 億元(約新台幣 56 億元)。目前已是全球第三大高速吹風機品牌,僅次於 Dyson 與 Panasonic。在2024年的 618 賣出105萬台吹風機,全網銷售額破 5.3億人民幣。
4.2 ZARA:以快時尚之名,模仿高奢設計的「平行世界」
ZARA 多次被指出與奢侈品牌產品極為相似,例如 2023 年秋冬推出的白色長風衣,被指與 Burberry 同款剪裁、鈕釦細節高度重合。此外,ZARA 曾被控抄襲 Balenciaga、Céline 等品牌經典元素。根據《Business Insider》指出,ZARA 的設計部門在巴黎、米蘭設有「設計靈感採集小組」,專門分析秀場與奢牌新品,並在最快 15 天內做出類似款式。
品牌介紹
ZARA 隸屬於 Inditex 集團,成立於 1975 年。該品牌主打「快速上架 + 平價設計」,以兩週更新一次新品的速度聞名於世,早期就因「高仿設計師風格」而引起廣泛討論。
平替設計手法
ZARA 作為快時尚的典範,從一開始就不是在迴避「平替」這個標籤,而是大膽擁抱它,甚至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快節奏美學語言。如果說其他品牌還在努力拉高產品價值、擺脫平價印象,那麼 ZARA 則是反其道而行,以「快速更新 + 高仿風格」來主動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
ZARA 平替策略的第一個核心就是它的設計響應速度。
與奢侈品牌動輒半年一季的開發週期不同,ZARA 擁有全球最快的時尚供應鏈,從設計靈感發想到上架只需要 15 天。這個時間差,就讓 ZARA 成為全球唯一能「幾乎同步仿出當季時裝週新品」的品牌。
消費者只要在 Instagram 上看到名人穿著某件 GUCCI 新款洋裝,一兩週後走進 ZARA 的門市,就能找到類似剪裁、顏色甚至是印花的服飾,價格卻只需原價的 1/10。
但 ZARA 不只是在模仿設計,它還打造出一整套「快閃式高級感」的場景體驗。
舉例來說,ZARA 近幾年大幅改裝全球旗艦店,不再走「便宜服飾堆疊感」,而是營造極簡、低調的 showroom 式動線設計;模特兒穿搭圖也越來越接近《VOGUE》的高端風格,強調「設計感」而非價格。
此外,ZARA 的社群行銷也不直接強調「便宜」,而是塑造一種「人人都能擁有高級時尚」的生活方式,這讓消費者在購買時,心理預設就不是在「撿便宜」,而是在「搶限量」、「趕時髦」,進一步強化品牌的流行價值。
而在面對抄襲爭議時,ZARA 一直保持高度「模糊地帶」的設計手法,強調靈感來源與趨勢參考,而非照搬。這種精準踩線與時間差戰略,讓 ZARA 成為「平替中的王者」,在吸收奢侈品設計語言的同時,快速轉化為大眾可負擔的「時尚貨幣」。
市場表現數據
根據 Inditex 2023 年財報,ZARA 為集團創造了超過 279 億歐元營收(約新台幣 9,300 億元),其中線上銷售佔比達 25%。其穩定的增長能力證明,平替也能成為世界級的零售巨頭。
3. 名創優品 MINISO:介於「山寨」與「平替」之間的微妙平衡
MINISO 被外界視為 MUJI 的平替版本,不僅因為門市裝潢極度相似(簡約木質調、灰白配色),連產品命名、設計邏輯也極為接近。但不同的是,MUJI 強調「生活美學」與產品哲學,MINISO 則訴求「可負擔的設計生活」,在審美與價格間找到平衡。
品牌介紹
MINISO 創立於 2013 年,初期即以「日本無印良品風格 + Daiso 價格策略」打入年輕族群。其產品從文具、香氛、收納到生活電器,品項多達 10,000 種,平均客單價僅新台幣 100~200 元。
與 MUJI 的「似與不似」
MINISO 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品牌,從成立之初就被冠上「山寨 MUJI」的名號。不過,MINISO 並未選擇辯解,而是用一種更進化的「平替策略」,成功轉型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生活方式雜貨」品牌之一。
首先在空間與品牌視覺上,MINISO 對「無印良品」的參考幾乎毫不避諱:白色燈箱字體、木質貨架、整齊陳列的香氛與文具,以及簡約商品設計語言,這些都讓第一次走進門市的消費者產生「這是MUJI嗎?」的錯覺。
但不同的是,MINISO 並不賣哲學,它賣的是「可愛、便宜、快速決策的情緒快感」。
具體來說,MINISO 主打「小而美」、「低單價」、「高轉率」的 SKU 策略,每個門市不放超過 1,000 種品項,每樣商品幾乎不超過台幣 300 元,讓消費者進門幾乎不需要「思考成本」。
這正是它在品牌策略上與 MUJI 最大的差異:MUJI 賣的是沉靜、慢活與理性;MINISO 卻主打即興、直覺與可愛衝動。
而在產品設計上,MINISO 也走出屬於自己的風格,不再單純模仿 MUJI 的極簡無印,反而更接近 Daiso 的「創意小物 + 情緒治癒」風格。
例如推出與知名 IP 的聯名款:Hello Kitty、美樂蒂、小黃人等,這些讓年輕族群一秒產生情感連結的角色,搭配實用性強的商品設計(例如手持風扇、旅行瓶組、收納包),讓品牌形成一種「我買的是快樂」的輕鬆感。
更值得注意的是,MINISO 近年來積極國際化,將門市開設至超過 100 個國家,還在美國掛牌上市。這證明了即使被貼上「山寨」標籤,只要懂得用對策略,也能轉身成為全球認可的設計品牌。
簡言之,MINISO 的平替策略不只是產品仿真,更是將原本「高冷設計美學」大眾化,透過低價高值的情緒設計,把「生活選品」變成了「情緒療癒商品」,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掏錢。
市場數據
MINISO 截至 2023 年在全球已有超過 5,500 間門市,年營收超過人民幣 100 億元。其美國 IPO 上市後市值一度突破 40 億美元,並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生活零售品牌之一。
平替經濟為什麼可行?結合當代市場環境的三個關鍵點
- 年輕世代消費者對「品牌溢價」的敏感度提高
Z 世代與千禧世代更傾向於用錢「買經驗」,而非「買 Logo」。當「平替」產品能提供等量甚至更優質的使用體驗時,他們不會為了品牌忠誠而多花錢。 - 社群時代讓「使用者評價」凌駕品牌話語權
當抖音、小紅書、YouTube 不斷湧現「平替推薦」影片時,品牌故事已不再由廣告主導,而是由用戶主導。平替產品更容易獲得「真實分享」,引發病毒式擴散。 - 供應鏈模組化與製造技術下放
高品質不再是大品牌的專利,許多平替品牌採用與一線品牌相同的代工廠,甚至直接挖角設計、工程人員,使產品在品質上有極高的一致性。
品牌經營者可以借鏡的 4 個策略
- 思考產品的「價值切角」:是否有一個核心功能可以在不降低品質的前提下,專注放大?像徠芬只聚焦在「風速、靜音、價格」三件事上。
- 不一定要打價格戰,但一定要打「價值戰」:與其單純比便宜,不如設計出讓消費者感覺「花得值得」的產品包裝、內容或使用體驗。
- 利用社群媒體做平價品牌的情緒置入:平價產品也可以有高質感的拍攝風格、品牌 tone & manner。讓消費者感受到「我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更聰明的選擇」。
- 建立產品矩陣,區分高價與平替產品線:如 Apple 的 iPhone SE、UNIQLO 的 GU、MUJI 的 Found MUJI 等,讓品牌可以同時兼顧不同消費力層級的顧客。
結語
在過去,提到「平替」,人們容易聯想到「低價」、「仿製」、「不得已」。但這一集節目中所呈現的事實是:真正成功的平替品牌,早已不再活在大品牌的陰影之下,而是主動定義了新的價值邊界。
平替,不是便宜貨的同義詞,而是一種建立在消費者智慧與品牌誠意之上的選擇邏輯。
從徠芬吹風機的工程設計、DTC 精算與包裝質感,到 ZARA 快時尚背後全球供應鏈的極致調度,再到 MINISO 用小商品承載的大眾情緒價值——這些平替品牌都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用不同的語言,說出「這也很好」甚至「這更好」的答案。
在這個資訊透明、社群主導、品牌溢價日漸失效的時代,消費者不再單純為 Logo 買單。他們願意掏錢,是因為產品本身說得出故事、有態度、有設計、有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讓人覺得:「我是個會買東西的人。」
而對品牌來說,「平替」更是一種戰略選擇。不是所有人都要成為 Dyson、Gucci、MUJI,但每個品牌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品牌的任務,不再是用價格嚇退大眾,而是用價值說服市場。
所以,我們與其說這是一場平替經濟的崛起,不如說,這是消費者主權的回歸。他們開始計算每一分錢的用途,也開始思考產品與自身生活風格的適配度。他們開始質疑過度的品牌神話,也更願意相信那些讓自己感到「買得值得」的品牌。
平替品牌要贏得這場信任競賽,不能只靠價格與外型,而必須以產品品質、品牌體驗與價值主張,共同撐起一個新的消費選項。因為對於現代消費者而言,「划算」不應該是委屈,而是對自己聰明選擇的自信認同。
最後,我們想說:真正成功的平替品牌,不是那個模仿得最像的,而是那個最早被消費者主動分享、願意介紹給朋友的。
那,才是品牌存在的最高榮譽。
00:00 精彩片段
00:18 開場暖身
03:27 什麼是平替經濟?
05:55 案例分析:三大成功平替品牌
06:07 #1 徠芬:媲美 Dyson 的高 CP 值吹風機
10:31 平替品牌的風險與優勢
10:35 風險1:難建立品牌忠誠度
10:50 風險2:易陷入價格競爭
10:53 優勢1:低成本進入、高頻次迭代
10:59 優勢2:撼動高價市場的心理防線
11:23 #2 ZARA:模仿高奢設計的快時尚
13:16 平替品牌獨特的商業機制
14:15 #3 MINISO:無印風 + DAISO 價格策略
19:10 工商時間
21:14 平替經濟為何可行?
21:21 #1 年輕世代的消費敏感度提高
21:45 #2 社群評價 高於 品牌話語權
22:18 #3 供應鏈模組化與技術下放
22:58 品牌可借鏡平替的思維策略
23:10 #1 思考產品的價值切角
23:28 #2 價值戰優於價格戰
25:00 #3 區分高價與平替產品線
26:02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