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滿競爭與變化的時代,持續學習已成為每個人必備的生存技能。然而,為何同樣的學習內容,有些人能獲得滿滿收穫,有些人卻總覺得「被騙了」?問題究竟出在老師身上,還是學習者本身?
這集《賣億不賣聲》 主要由 RBAY 分享「人能力的 5 種層級」,並搭配 Tami 與 Mic 的經驗出發,剖析學習成敗的關鍵因素,以及如何突破自我限制,實現真正的成長。
投資學習:代價與收穫
「在過去的八年,我大概花了超過台幣 300 萬在學習這件事上」。一開始,RBAY 便坦言自己在學習上投入的巨額資金。
這不是誇張之詞—— RBAY 從飛去美國參加顧問活動的 60 萬元,到參加顧問訓練計畫的啟動資金 60 萬元以及每月 6 萬元的顧問費用,僅過去 12 個月就已花費超過 130 萬元。
但 RBAY 卻認為他每一次的學習,都收穫滿滿。這與網路上常見的言論形成鮮明對比—許多人抱怨課程沒用、老師只是為了撈錢。差別究竟在哪裡?為什麼有人花錢學習卻不成功?這正是這集要探討的核心問題。
學習的 5 種思維模式
RBAY 提出了一個簡單但深刻的學習模式分類法,將人的學習思維劃分為五種不同類型。這個分類是基於兩個關鍵維度:
- X 軸:對事情/老師的信任程度(相信這件事能否成功)
- Y 軸:對自己的信任程度(相信自己能否做到)
依照這兩個維度的高低組合,可以將學習者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圖註:學習的 5 種思維模式
類型#1:積極挑戰不可能的人
這類人是「正面得可怕」—即使沒有成功的先例,只要物理上可行,他們就相信自己能做到。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 Elon Musk :
當時沒有人認為電動車 Tesla 會成功,沒有人做過 Elon Musk 做的事情!沒有人在發射火箭後還可以把火箭送回地球重新利用。從來也沒有一個電池的強度可以強到做一台車的動力。但 Elon Musk 卻說:不對!蓄電足夠的電池,物理上是可行的。
這種類型的人具有極強的自信—「我相信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做到,那個人就是我!捨我其誰!」他們不需要看到成功案例,只要確認事情在理論上可行,就能全力以赴。
也比如 TransBiz 的「百家、百年企業、百億營收」口號,也是 RBAY 在看到團隊打造出諸多成功案例後,才敢正式提出。雖然我們自己還不到 Elon Musk 的程度,一開始我們也會對這個目標感到畏懼,不敢在公開場合太有底氣地表達。
所以… RBAY 其實比較像下面這類人——第二類人。你讓它更快爆賣;但如果還有改進空間,或許應該重新審視產品升級再優化的可能性,而不是貿然進入市場。
類型#2:借鑑成功案例的人
這類人需要先看到成功的案例和範例,確認「物理上可行」且「有人成功過」,才會相信自己也能做到。
RBAY形容這類型的想法是:「既然別人能成功,我也可以啊!我有什麼不行的?這麼多人都成功了,我隔壁的鄰居也成功了,我的客戶也成功了。」
他舉例說明,有些工廠主要想做亞馬遜賣家的心理歷程:「我的下游在亞馬遜賣得很好」—因為看見別人的成功案例,特別是與自己相關的案例,他們對自己也產生了足夠的信念。遜跨境市場的決心,以及足夠的資金,同時每天至少可以花 3 – 4 小時學習,那麼歡迎你與我們預約免費諮詢!
類型#3:可有可無的人
第三類人對任何事情都採取中立態度,「做、不做,都沒關係」。
比較像是——被帶著走,隨波逐流。他就是在這四象限的正中間,中間在靶心上的這種類型。覺得這個可能可行,但好像也不是那麼可行…對自己的想法也不是很明確。
這種類型的人沒有強烈的意志,不會主動追求成長,但如果環境或他人帶動,有時也會跟隨嘗試。
類型#4:消極觀點的人
第四種類型的人沒有看過太多成功案例,因此認為「沒有成功案例=這件事不太可行」,進而推論「如果我去做,我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但這其實是大部分人的想法,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很需要外界的證明後才敢採取行動。
比如,你證明給我看過,如果只要按照這個方法做,就可以成功,那這類型的人就會覺得 OK(我可能也可以做)。但如果市場上沒有太多案例,大部分的人就都不敢做。
這類型的人不僅對事情缺乏信心,對自己也沒有太大的信心。他們會習慣性地將失敗合理化,常說「那個老師不會教」、「做這個絕對虧錢」等話,把責任推給外在因素,而非檢視自己的問題。
Tami 進一步將這類人細分為兩種心態:一種是真心覺得問題出在老師或方法上;另一種則是明知自己能力不足,但為了舒緩心理不適,選擇責怪他人。這種怪罪他人的心態,Mic 指出也常見於教育問題中,例如父母總說孩子「交到壞朋友」或小孩跌倒怪地板「壞壞」,這些都是「讓自己不會成長的開始」。
類型#5:自我設限的人
在四象限的左下方,還有第五種最令人擔憂的類型:即使看到許多成功案例,甚至在同一產業中有人成功,他們仍然覺得「我的狀況不太一樣」。
這類人的想法是:「我的狀況不太一樣,因為我的客人、我的產業…都有些很特殊的狀況,所以我就是唯一的例外,導致我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不會去做。」
或者做了之後就說:「看吧,我就說我的產業有問題!所以我就是沒辦法做起來…」
即使給予建議,他們也會說:「RBAY 我跟你講,你不懂啦!我的產品在這個品類裡不能這麼做,雖然我的競爭對手都做了你說的那些事情,但是我的產品就是不太一樣…」
這種類型的人總是認為自己是特例,別人的成功與自己無關,不願嘗試改變。
Tami 比喻這種心態就像減肥時說「我吸空氣就會胖」 、「我全家都胖」、「運動只會讓我受傷,不可能讓我瘦」一樣,拒絕接受普遍有效的方法可能對自己也有效。
克服學習障礙:從自信開始
其實,大多數人面臨的問題不是對事情本身的信心不足( X 軸),而是對自己的信心不足( Y 軸)。
在 X 軸上,對於一般人來說,我們不太會遇到像 Elon Musk 、像台積電(張忠謀)、孫運璿、李國鼎需要面對那種極度不確定性的挑戰…基本上大部分要做的事都已經是有跡可循,有人做過,甚至有人在教你怎麼做,甚至有訓練的機構能協助你達成你的目標,甚至有攻略手冊、有教學指南,絕對有足夠多的證據。所以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遇到的問題,其實是對自己信心不足。
那麼,如何提升對自己的信心呢?RBAY 提出了「借膽」的概念:
從「借膽」開始的成長
所謂「借膽」,指的是通過暫時接受他人的鼓勵,增加自己的信心。
RBAY 以健身為例解釋這個過程:
假設我今天去健身房,健身教練非常地有說服力,在交談的過程中暫時幫我增加了信心。好老師會鼓勵你:Hey~ No Problem,你沒有問題的!我們可以做得到!你有什麼考量告訴我,我幫你解決你心中的疑慮。這樣的鼓勵就有機會暫時地提高你對於自己的信心,你就開始入會,上健身房了。
這種類型的人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暫時地被激勵而啟動;二是因為沒有碰到這樣的機會,永遠都不會啟動,站在圈子外。
對於站在圈子外的人,RBAY 提及應該多跟成功者交流:「因為你聊多了之後,你就會覺得,或許是我想太多,或許是我真的對自己有很多偏見。因為「偏見」往往都是在於自己本身,都不是對這件事,因為已經有太多證據證明已經成功。」然而因為對於自己有所偏見,才會阻礙一切可能性。
害怕失敗怎麼辦?相信流程!
對於那些已經跨出第一步但仍然害怕失敗的人,不如多「相信流程」,RBAY 以減肥為例——你要相信有些事就是鐵打不動的定律。比如你只要攝取的卡路里低於你消耗的卡路里,你就肯定會瘦!沒有道理不會瘦…沒有人能夠撼動這個物理的本質。
Mic 補充說,成功需要三個階段:
- 遇到一個朋友或貴人,在對的時間點激勵自己
- 相信教練的帶領,瞭解成功的過程
- 激勵自己重複以上流程
《原子習慣》:從微小開始的改變
Mic 分享了《原子習慣》一書中的實用建議,特別適用於健身等需要持續努力的領域:你去健身房,不管是因為什麼理由,我就問你一個問題:你能不能「固定」一個時間,去健身房報到?
這種極簡單的任務設定,讓人很容易成功。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會進一步發展:「既然都來了,不然就做個 5 分鐘的運動好了…既然都打卡了,進去做個 5 、 10 分鐘的運動再出來,好像也可以~」
Mic 還強調了《原子習慣》中另一個關鍵點:「你不要連續請假兩次。偶爾請假一次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激勵自己,下一次你不能再請假了!連續兩次都請假,會讓重新建立習慣的難度不斷上升」。
相信正確的事實:RBAY 的健身故事
RBAY 也分享了自己從體態不佳到追求健康身材的轉變故事,揭示了「相信正確事實」的重要性。
起初,他對自己的體型有錯誤的認知:「台灣創業成功的企業家,身材體型偏胖的居多。成功的企業家可能不胖,但也不會是有六塊肌的身材…所以我當時告訴我自己,我是創業者,所以我本來就沒有時間健身,我本來就沒有辦法擁有六塊肌,本來就不可能成為肌肉猛男。」
這種對事實的錯誤認知,讓他長期停留在舒適圈內——
當你開始合理化自己,久而久之,你就會覺得,這件事情跟你無關了!跟你無關久了之後,你就覺得肥胖才是正確的事情。
然而,在某個時間點,RBAY 開始質疑這種自我設限:「我既然想要六塊肌這麼久了,那為什麼我一直沒有六塊肌?原來是因為我一直嘗試著說服自己,雖然『想要』,但『不需要』。」
他意識到,如果用「需要」來分析任何事,很多事情都可以被合理地拒絕:「創業也不需要!把自己搞那麼累幹嘛?進步也不需要啊!搞得自己那麼累幹嘛?吃的健康…不需要!」
最終,RBAY 在兩個關鍵時間點做出改變:
- 「我想要(六塊肌)」—承認自己的慾望
- 看到國外成功創業者也有很好的身材—打破創業者必須體態不佳的迷思
他還分享了一個有趣的統計資料,成為他的動力來源:「美國的百萬富翁一共有兩千萬個,但能夠清楚地看到他有六塊肌線條的在美國只有 300 萬個。簡單來說,一個男人要擁有六塊肌,比擁有 100 萬還要難的。」
這個統計數據激發了 RBAY 的鬥志:雖然我沒有 100 萬美金,至少要有 6塊 肌吧?
同時,他也看到像 Mark Zuckerberg 這樣的科技企業家也擁有健美身材,顛覆了他原先的認知:「其實創業跟身材,是可以兼顧的,不需要去放棄,或做選擇。」
學習失敗的真正原因:以轉職為例
談到學習失敗的原因, Mic 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為什麼在同一個程式設計課程中,有些人能成功進入台積電,而有些人卻感歎老師教得不好?
三位主持人分析了幾個關鍵因素:
1. 老師與教學系統的品質
Tami 承認老師確實有好壞之分,比如:老師可能有問題,我覺得老師教得好不好,會不會教、會不會激勵學生,會不會讓學生有興趣聽、學、做,我覺得老師還是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同時,教學系統的設計也很重要:「這一套帶著你學習的系統,它是不是有效率的、有用的,它是如何安排學習的。」
2. 個人適性與努力
Mic 強調每個人的核心能力不同。
假設有兩個人都花一樣的時間,而且都很認真去學,為什麼他學得比較好?因為這兩個人的核心能力不一樣。
Mic 以自己為例解釋:作為較外向的人,可能適合做業務工作;但如果要求內向的人做同樣的工作,就會非常痛苦,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當你付出很大的努力,卻沒獲得成就,或付出很大的努力,卻只得到一點點的成就,你對這件事的投入感就會降低。
3. 個人態度與長期興趣
Mic 又再分享了自己學習和職涯的轉變歷程。小時候他對廣告設計充滿熱情,但後來發現自己再怎麼努力,設計能力仍然有限。在一位朋友的建議下,他轉向了自己更擅長的客戶管理和策略工作。
這個例子說明了適應自己優勢的重要性,同時也表明,即使原先的技能不是最終的職業方向,這些經驗仍然有價值。
Mic 強調,即使轉換職業方向,過去的經驗也不會白費——千萬不要覺得說要轉職,或要去做一件很不一樣的事,所以過去 5 年、10 年,都浪費掉了。正如 Mic 的例子所示,他早期學習的設計知識,雖然沒有直接成為職業,但對他後來成為策略顧問有所幫助。
創業成功與自我檢討
談到創業成功與失敗,RBAY 提出了一個洞見:成功往往來自於對自己的高度信心。其實 TransBiz 的那些成功案例,大多是因為這些創業家本身成功的機率就很大,這些企業家們本身就有一種…就像我剛剛提到的Elon Musk(他們如果有這種人格特質就會成功)。
相比之下,失敗的案例大多是「對自己沒有足夠多信心的創業者」
他們聽取建議後常說:「可是我的產品,可能不適合這麼做…」
但 RBAY 強調,行銷的原理是普遍適用的:「原則本身,其實是不變的!」
當然,我們還是鼓勵每一個人回過頭來反思。
比如我們有些 GSA 夥伴沒成功,RBAY 自己也會很自責,會覺得那一定是自己在輔導、資源、課程的架構上,TransBiz 給的不夠。這種自我檢討的態度,也促使 TransBiz 不斷優化自己的系統和教學結構。
結語:每個人都有無窮可能
最後,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有成功的野心!
就算沒有任何的跡象、證據顯示這件事情可能成功,我們也要 100% 的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唯有這樣子才能夠創新,才能夠創造出大家從來都沒看過的風景。
這場關於學習思維的深度討論,其實希望幫助大家了解成功與失敗的心理機制,也提供實用的方法幫助每個人突破學習障礙。無論你現在處於哪種學習類型,記住:改變始於認識自己,成長來自不斷挑戰。
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相信你有無窮的可能!
時間軸
00:00 精彩預告
00:16 前言
00:55 RBAY 在學習上的花費
01:48 學習的五種類型
03:13 類型 #1:積極挑戰不可能
05:10 類型 #2:借鑑成功案例
06:10 類型 #3:可有可無
06:39 類型 #4:消極觀點
09:24 有自信的人
09:57 積極挑戰不可能的人
11:40 你是屬於哪類人?
12:00 類型 #5:自我設限
13:40 對自己沒信心
17:10 害怕失敗怎麼辦?
19:11 透過原子習慣,培養動力
20:34 相信正確的事實
23:49 RBAY 健身成功的轉念
26:13 工商時間
27:48 轉職失敗原因
29:27 做不擅長的事情
33:11 轉職 = 前功盡棄?
33:33 創業失敗原因
35:03 自我檢討的能力
36:24 結語